李超群
雷峰山山脚传来一阵悠长悠长的笛音,动人的笛音荡呀荡呀,穿透了盛开的桃林。寻着余音绕呀绕,就可以看到坐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下吹笛的山谣奶奶。她头发已经花白,皮肤却依旧透着红润,身着深蓝色的老布裙,黑色的布鞋显得脚更小。院子里落满了桃花瓣,丝瓜藤爬上了古老的木架,开了黄色的花,院门口两棵参天的松柏上偶尔传来脆耳的鸟鸣。
两层白色的楼房矗立在平地上,第二层的阳台上一个剪着西瓜皮头发、穿着蓝色条纹衫白色背带裤的小男孩趴在栏杆上看着吹笛的老人。两只眼睛扑闪扑闪,灵动得惹人怜爱。小男孩叫小辛子,是山谣奶奶的孙子,今年六岁,不喜欢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打交道,老师问他话,也是抿着嘴倔强地站在一旁。久而久之,小辛子就逃学,父母平常忙着工作,于是干脆开车把他送到奶奶家休息几个月。
小辛子在爸妈口中知道奶奶很会唱山谣,大家都亲切称她为山谣奶奶。除此之外,奶奶爱吹笛、喜欢画画,做的东西也特别可口。奶奶居住在雷峰山下,门前有一大片的桃林,穿过落英缤纷的桃林才看见有零散的农家,呈“回”字型对称。中间有田埂相连的水田,绿油油的,种着水稻或者小菜。田野上小道上长着马齿苋,露着红色的蛇莓,泡茶用的鱼腥草,田野右侧是农家喂养的鱼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所谓“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大概描述的就是此境。
小辛子一看到这位和蔼可亲的奶奶,厌学和紧张的心情顿时就从心里跑开了。小辛子的房间在二楼,房间里只摆着一张简朴的木床,充满着桃花的香味,收音机里放着吱吱呀呀的童谣,一切很是惬意。
山谣奶奶一天的工作就是打理桃林,给门前的蔬菜浇水、杀虫。小辛子每天早早跟着山谣奶奶,拿着自己的小铲子在一旁松土,还说要开垦出自己的一片土地种蔬菜,以后就可以吃自己种的菜,山谣奶奶笑笑同意了。山谣奶奶早晨忙完活后,就随地捡了不少沾着露水的桃花瓣,加上糯米、鲜牛奶和椰浆,就能熬出一碗沁人心脾的桃花羹。坐在客厅木椅上的小辛子口水直流,两眼直愣愣的盯着厨房,期待着那抹身影早点出来。山谣奶奶很会利用自然植物做成不同的菜色,明明一个简单的桃花瓣,就可以做成桃花羹、桃花糕,最后换季时的桃花还可以酿成桃花酒。
据说,因为奶奶非常爱桃花,这片桃林是爷爷和奶奶初识时花了很大精力移植过来的。开始的时候,山谣奶奶对此并不抱有很大的希望,没想到在爷爷的尽心照顾下成就了今天这番好景色。纯爱就是这样吧,无关于太多外界的因素。
山谣奶奶每天忙完活后就会带着小辛子去雷峰山上去写生。这片山上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鸟儿在觅食,它们自由自在,有时调皮地停在山谣奶奶绘画的板子上。偶尔还有麋鹿闯过,小蛇也会挂在树枝上。可这些动物并没有恶意,只是静静地待在四周,小辛子不由得睁着他那双圆溜溜的眼睛看着这些。这块地温顺,充满灵气,山谣奶奶说这里的人从来不破坏这山里的规律,只是到了特定季节会上来采摘蘑菇和成熟的栗子,还有拾捡一些枯树枝回去生火。所以,动物和人的感情很和谐,它们不会躲避人,亦不会主动攻击人。小辛子从这感受到了与城市不一样的美好,他一下子去闻闻路边的野花,一下去追逐树枝上的鸟儿,一下子扒扒草窝看有没有野兔子。谁也扯不清繁华与朴素相较,哪一个胜过一筹,人们各有各的心性便各有各的意见。山谣奶奶一辈子没有领略过别处的风景,将其年华耗在雷峰山却也心满意足。因为心定在这,这就有温暖。
日子渐过,小辛子还是要回学校了,心中有太多的不舍,还有他那未开荒完的小土地。他走前那晚,山谣奶奶依旧如往常一样给他唱着山谣,“走够了山沟走山头,看够了月亮看日头,东边晴来西边雨,不知阳春还是秋……”伴着奶奶的歌声很快进入梦乡,睡之前,小辛子问:小辛子的奶奶在这里,山谣奶奶啊,你的奶奶在哪里啊?山谣奶奶没有回答,只是笑笑。
几个月后,还在上课的小辛子被妈妈用红色的甲壳虫一如从前那样接去奶奶家,妈妈一路眉头紧缩,神情严肃,最终口里缓慢地吐出奶奶去世的消息。小辛子听到后愣了几秒,便趴在窗上看车外的风景。那个会做桃花羹,每晚会唱山谣的奶奶不见了。
路是旧路,周围的风景依旧。雷峰山和那片桃林完好无损的保留在小村庄,山谣奶奶的坟在雷峰山的山脚,上面经常会有许多鸟叼来桃花瓣。可能它们也知道其中的原因吧。大山是歌谣的摇篮,山谣奶奶,和她的奶奶,奶奶的奶奶,一直在大山的怀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