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弢
在衡阳职协中秋联谊会上,我再一次上台,向会员们发出倡议:动员所在企业员工参与“慈善一日捐”活动。这段时期,只要有机会,总是乐此不疲地与人谈慈善讲公益。有人形容,我也是“苦口婆心”了。
然而,也有人给我发来一篇链接文《张维迎:强迫别人做慈善是最大的不道德》。作为知名学者、经济学家,张维迎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公众人物,最近与林毅夫,又为国家产业政策展开了激烈争论,引起人们关注。虽说我对他的许多观点持赞同态度,比如“应当取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经济要靠柳传志,不能靠周小川”。而他的这篇文章,我却断然不能苟同。强迫别人做慈善,固然不道德,但何以成为“最大的”?难道会比那些教别人去做恶事做坏事,坑蒙拐骗,烧杀掳掠,还要不道德?即便是真理,往往多走一步,立马变成谬误!
纵观人类文化,不分种族,不论阶级,不讲学派,千百年来,都贯串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指向:扬善抑恶。 特别是宗教文化,更是以劝善为核心价值。前不久,我写《参与慈善,企业更兴旺》一文后,朋友阳小凯先生有一段回复:“慈善与佛教的福来福往相对接;慈善与基督教的博爱平等相对接;慈善与儒教的仁者爱人相对接;慈善与现代政治的救济弱者理念相对接;慈善与现代哲学的换位宽容救赎责任相对接;慈善与公民的权利义务共存相对接;慈善与任何法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对接;慈善与人类过去现在未来的人道人性良知道德相对接”,我认为很有道理。扬善或者说劝善,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能推卸的责任意识。否则,就不要妄议道德。
为什么要劝善?大道理不必多讲。就以我市的“慈善一日捐”为例,上面的要求是“全覆盖、无死角”,可推行了几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度一直不理想,估计不到30%。据我了解,不少企业管理者存在一种认知误区,认为慈善捐款是一种付出,一种负担,尤其是要组织全体员工参加,有难度,也担心有副作用。而我在王一集团任职十多年,年年都在组织或动员大家捐款捐物,做慈善做公益,员工在爱心的传递中增强了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在爱心的传递中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我们也一样从顾客、从市场、从社会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善意回报。十多年的管理经验让我相信,企业参与慈善,有付出,也有回报;既利人,同样利己;不是负担,而是收益;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特效秘诀。培育一支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员工团队,才是我们带领企业决胜市场走向辉煌的不二法宝。
把这份体验与职业经理人分享,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拓宽眼界,传递爱心,担当责任,参与慈善,在奉献中收获,在分享中升华。这等利国利民,益人益己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