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军
1982年8月,我有幸在耒阳县考入省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我们单位第一届电大生。组织上为让我们能集中精力读书,决定让我们考上的5个干部脱产读三年。我们3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电大生,自己联系到了市里一个工厂的电大班,开始了崭新的电大生活。
我们班共有23名学生,来自全市各个行业,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19岁。我们单位的3个同学,就有一个40多岁的,还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呢,大家喊他杨老师。同学们大多受“文革”影响,底子薄、基础差。
我们电大班是由一个百多号人的小厂所办,教室简陋面积小,光线不好,课桌还是会议室换下来的旧茶几。食堂伙食不好,早上是馒头稀饭,中晚餐一般只两个菜。我们住宿生营养跟不上,只得花费点每星期去街上吃两餐好的,再就是每月回家一趟,住上两天来改善伙食,又带上点好菜到学校。考试前几天,我们同单位的3个同学自己买点好菜煮了吃,以保证有充沛精力来复习迎考。我们住宿生的宿舍安排在制药车间楼上,冬冷夏热,10来个平米的小房子要住两人,刚好放两张单人床,另加两张一尺多宽的会议室小茶几当写字台。澡堂只有一间小房子,也不供应热水,要自己烧水用桶子洗。
电大是开放式远程教育,上课师生见不到面。当时电视还没有普及,只能是把老师讲课录成的磁带和教材一起发下来,每天听录放机放录音。学员有了问题也无处请教,准确地说更像是自学。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来说,有些课是似懂非懂,难以消化。尤其是古代汉语、形式逻辑等课程,学起来吃力。后来,厂方花钱在师专请了几个老师,辅导复习,大家心里才踏实了很多。授课的录音材料和辅导资料等,均由自己通过邮局到外省的电大订购,质量和时间得不到保证。听课进度由电大班自己掌握,一般是提前一个月把课上完,然后进入复习。我们是全国统一出题,被告知没有重点,要全面复习,把教材吃透。这样的复习,无异于大海捞针。为做到万无一失,我与同宿舍的同学真是花大气力,几本教材反反复复地看,还把重点思考题抄写后张贴在宿舍墙壁上,再就是将思考题在头脑里放电影自问自答和互相问答,看是否有复习不到的地方,力求把教材啃得滚瓜烂熟。碰上临考前几天晚上停电,有的同学还跑到路灯下面看书。
渐渐地,我们适应了电大学习,对考试也有了个底,加上学习方法改进,同学们互相帮助,就学得轻松起来,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跑图书馆、看电影、搞体育活动等。一直到第三年安排写毕业论文后,我们才又紧张了一段时间。
毕业晚宴上,我们电大班的同学们欣喜若狂,因为,经过三年的努力拼搏,总算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本领,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毕业证书。有的喝了个酩酊大醉,有的捧着证书泣不成声,是的,这张纸来得太不容易,是同学们用心血换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