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开展对反动政权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和人民政权。一路上留下了许多红军与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互相帮助的佳话。
答案是肯定的,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准备在路上充饥的皮带。这从侧面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不易,更折射出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和意志。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在牧区和农村所使用的皮带大多是没有经过工业化加工,即没有硝皮和缩革等工序,仅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就使用的皮带。这样的皮带在迫不得已时可以煮了吃。
红军长征经过的川康地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为了能够通过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和茫茫水草地,根据先头部队的经验和教训,在过雪山草地前,尽量让每个战士能够带足粮食再出发。
然而,在环境偏远贫瘠、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上国民党军的封锁,红军无法筹到足够的粮食,只好能筹到什么就带什么。比如,筹到牛羊宰杀后,不能有一点浪费,除了把牛肉晒成干带上,还把牛皮剪成皮带状晒干后系在腰间,成为特殊的皮带,等粮食吃光了就拿出来吃。吃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水把皮带泡软后,放在锅里煮,有盐巴就放点,不管烂与不烂,能充饥就行。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两条皮带见证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那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和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长征过草地时留下的。
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部长征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每次每人只能分得3小块。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后,他将剩下的半条皮带一直保存着。1938年,任弼时从太行山区返回延安时,将这半条皮带交给警卫员李少清保存。解放后,李少清将其捐赠出来。在这半条皮带上,至今仍清晰地留有当年用刀切割的痕迹。
红四方面军部分官兵曾三过草地,条件极为艰苦。战士周广才曾分得一条作为战利品的皮带。过草地时,6位战友的皮带相继吃完,轮到吃周广才的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大哭起来,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战利品。就这样,大家强忍饥饿,没舍得吃这条皮带。为铭记长征的艰难历程,纪念那些与自己生死相依的战友,周广才在皮带背面深情地刻下“长征记”三个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直到国家征集文物时才捐了出来。
据新华社
长征路上
红军真的吃皮带吗?
历史解码
苗、侗族地区: 获得大力拥护且大批加入红军
贵州东部的清水江流域是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长期受封建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欺压,苗、侗族人民同汉族政府和军队矛盾较深。每当反动军队一到,他们就手执利刃、弓箭,扼守山寨,控制隘口,满山呼应,以防洗劫。1934年9月,红6军团初到黔东时,也被误认是反动军队。
为解除少数民族对红军的误解,红6军团领导机关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私进民宅,不违禁令,公平交易,救死扶伤。部队模范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得到了苗、侗族人民的拥护爱戴和大力支援。红军到达黔东的南加堡,准备北渡清水江时,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帮助红军探察水势、架设浮桥,协助红军顺利渡江。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也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据陈云回忆:“贵州之一般贫苦汉人与苗家,确受红军之宣传甚大。当萧克由湘赣边转入湘西时,亦由此经过,亦给当地汉苗居民以好感。故毛泽东朱德部红军一至,汉苗人民非但不逃,且有大批加入红军者,并有时询红军何时‘安民’者。红军因有汉苗人民之助,故在此贫瘠之区未受饥饿。”
彝族居住区: “彝海结盟”,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四川大凉山地区是彝族居住区。当时的彝族区还处于奴隶社会。汉族不法商人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憨厚诚实,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国民党军阀则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地区后,红军总政治部及时颁发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对部队广泛深入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并具体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当红1军团第1师第1团进入彝族沽基(鸡)家辖地后,沿途枪声不断,红军亦有伤亡。稍后跟进的红军工兵连战士也被彝族头人武装缴去枪械,脱去衣裤。但红军指战员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与其发生冲突,并主动退出彝族区。这就给他们留下良好印象。
在冕宁县,红军释放了被国民党当作人质关押的不少彝族首领,并向他们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同时,四处张贴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号召彝族人民同红军合作,消除对红军的误解。刘伯承还按照彝族的习俗,同沽基部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团结了彝族上层人士,留下了一段“彝海结盟”的佳话。同时,红军还帮助他们建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并赠送武器、弹药,支持彝族人民开展反压迫斗争。在彝族人民的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藏族地区: 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帮助藏民成立藏族人民政府
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康和青海东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那里世代居住着藏、羌等少数民族。1936年5月,红2、红6军团进入云南中甸地区。当红军到来时,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欺骗宣传,藏族群众大都躲进深山老林。
为消除藏族群众的误解,红军发布《布告》,阐述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同时,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严禁红军进入寺院,实行现金交易和公平买卖。
上述举措得到藏民僧俗的欢迎和支持。在归化寺及喇嘛、商人、富户等的积极支持下,红军很快筹集到约10万斤粮食和大量盐巴、红糖。1936年春,红四方面军在甘孜等地整顿时,帮助甘孜、道孚、丹巴等县成立了“波巴依得瓦”政府(即藏族人民政府),帮助藏族人民开展斗争。同时,红军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注意做好藏族上层人士与喇嘛的统一战线工作。
回族地区: 制定“三大禁令、四项注意”
甘肃静宁地区毗邻宁夏,是回族群众居住地区。1935年8月中旬,红25军进抵甘肃静宁县城以北的单加集、兴隆镇地区。为尊重当地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个军制定“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打回族的土豪,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
同时,红25军邀请清真寺的教主、阿訇等到军部驻地做客,热情地向他们介绍红军的建军宗旨和性质,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的政策,说明红军到此是借路通过,不催粮、不派款、不拉夫,并给当地清真寺赠送匾额和牛羊等礼物。这一系列举措解除了回族群众的思想顾虑,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在少数民族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他们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少少数民族青年参加红军,跟随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