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珠晖是因为她有清澈与悠长的河流,爱上珠晖是因为见证了她迅猛与多姿的变化。
横贯东西的“衡阳第一路”衡州大道建成通车;彰显衡阳山水和历史文化的现代新城滨江新区稳步推进;衡阳首家白金五星级丽波国际酒店,预计年底投入运营;四建立交、四过铁路、三跨耒水的船山东路,有望按照预期实现竣工通车;“一湖串十珠”的酃湖公园预计2017年开园迎客……
近年来,珠晖对“量增质更优”重点项目的渴盼从未如此强烈,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投资强度稳步增强。珠晖的底气和硬气,源于一批批“量增质更优”的重点项目。
珠晖区委书记陈礼洋告诉记者:“没有项目,工作就没有抓手,增长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没有依托。谁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关键,谁就能在经济发展的‘一盘棋’中抢占先机。”
于是,“千方百计抓项目、全力以赴增投入”成了珠晖全区上下的共同行为。珠晖区代区长刘桢干向记者介绍:“五年来,全区实施重点项目300余个,完成投资376亿元,征地3万余亩,拆迁310万平方米,拆违80万平方米。尤其是2015年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达85个,完成年度投资140多亿元,无论是征地、拆迁面积,还是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均创历年之最。”
如何才能把珠晖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成一批潜力巨大的重点项目,使其真正落地开花,转化成经济总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在陈礼洋看来,要拉长区域经济发展的短腿,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首位,率先突破。而要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必须明职责、补短板、抢进度、强措施。
明职责,奏好“协奏曲”。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当好项目建设的“指挥官”,各乡镇(街道)当好项目建设的“主力军”,各部门特别是区直有关部门当好项目建设的“后勤部”,千方百计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补短板,突出“主旋律”。积极突破重点、难点、瓶颈问题,扫清重点项目建设“拦路虎”。 记者驱车到滨江新区的施工现场看到,双向6车道,宽度达40米的湘江东路正在进行路面和配套设施的施工。而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石杂滩。
抢进度,唱响“最强音”。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工期、能快则快。酃湖公园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抓住当前的好天气对湖区进行绿化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强措施,用好“指挥棒”。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轮专项检查和督查,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持续开展“企业服务年”“区级领导干部联点企业”活动,实行“项目捆绑责任制、项目包干负责制”,使进来的项目顺利开工、竣工、投产,项目投产后再送一程。
新常态下,同样孕育着新机遇、新动力。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的新时代,“量增质更优”的重点项目将进一步助力珠晖经济登高谋远。
蓬勃发展的珠晖物流业
衡州大道一马平川
建设中的耒水东岸风光带
湘江东岸风光带效果图
即将通车的船山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