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唐海强
图/本报记者 王 翟
自2000年进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80后”的吴依璇在个人信贷科营业部一干就是16年。
像一粒种子,像一棵小苗,吴依璇播种耕耘在信贷服务窗口这个“三尺柜台”上——带着青涩和稚嫩,带着清新和朝气,抽芽、破土、成长……
改变源自创新 改进贷款程序
刚开始上班,每天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吴依璇也有过烦躁,有过尴尬……
然而,她没有气馁,没有放弃,相信“勤能补拙”。工作之余,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信贷业务知识、国家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等等,好些“大部头”被她“啃”得卷了页、发了黄。
辛苦4年,吴依璇换来的是全国自学考试财务会计专业专科文凭、电大金融专业本科文凭、助理会计师证、会计师证。她由此一跃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是“80后” 吴依璇的一个特点。
2008年6月,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积金业务管理系统改造升级。由于贷款业务方式的多样性及数据核算的复杂性,贷款系统上线“搁浅”了,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单位领导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吴依璇牵头负责,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从难度最大的建行数据入手。
白天,她忙于查阅有关资料,反复进行数据转换测试;晚上,躺在床上,她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数据转换问题……经过无数次测试,吴依璇终于从实践中摸索创新出贷款数据顺利转换的先进方法,实现了全市4家住房公积金受托银行及各县(市)区管理部贷款数据大集中的平稳转换和正常运行。
吴依璇并没有“浅尝辄止”。新的贷款管理系统上线后,为使该系统及时适应实际贷款工作需要,她根据几年来积累的贷款工作经验,针对程序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贷款程序需求100多条,并与程序开发人员反复沟通,使问题逐个得到解决。
吴依璇爱动脑子喜欢找“茬”,给程序开发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开玩笑说:“到个人贷款科,最‘怕’见到吴依璇。”
坚守出自责任 “四心”化解矛盾
常有同学朋友对吴依璇说:“你现在做贷款工作,多多少少也帮我们解决点‘问题’吧?”她总是微微一笑,轻轻摇头。
15年来,她始终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特别在工作中坚守自己的责任和原则:该办就办,办就办好,确保贷款合法、安全、有效。
常言道:“放贷容易收贷难。”在吴依璇看来,客户不还钱,肯定有他的难处。做工作首先要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做到情到、理到、力到,就没有收不回来的贷款。
每逢遇到收贷“钉子户”,她就利用休息时间上客户家家访、做工作,即便吃了“闭门羹”,她也从不放弃。
2005年底的一天,她乘坐公交车到一客户家去催收贷款。这名客户因为单位效益不好两口子面临下岗,心里很有情绪。她前面来过几次都被拒之门外,这次客户终于因她的诚意同意见面了。然而,公交车快到站时,她却发现手机和钱包都不见了。此时,吴依璇没有想到报案寻找失物,而是如约赶到客户家。该客户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想方设法还清了拖欠已久的贷款。
“吴依璇以女性特有的诚心、热心、细心、耐心与柔情,化解了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和问题。”同事肖涵予评价道。
从事信贷工作10多年来,她经手累计发放个人贷款11.35亿元,名列贷款发放量前茅,为5967户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历年来贷款回收率达到100%,没有一笔违规贷款,差错率、顾客投诉率为零。
职务: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项目贷款科副科长(主持工作)
党龄:2002年11月入党,党龄14年
荣誉:荣获单位先进工作者、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先进个人,还荣获第五届“衡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心语:年轻人应让浮躁的心在感恩中沉淀,不要计较个人得到了什么,更应该多考虑为社会和他人付出了什么,奉献了什么。
党员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