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妻读后,思绪便回到她的童年。她说她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她作为家里唯一女性,就挑起了家务活重担。放学后,她不能和同龄人玩耍甚至做作业,因为洗衣做饭、担水扫地,一大堆事要她做。
听完她的叙述,我很惊讶。作为城镇居民、作为家中满姑娘,竟然也有这样的“遭遇”!我只知道,30多年前,农村女孩常常遇到这样的“狼爸”:满脑子的“不磨不成器”加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文明进步不少,然而,从眼前的学生作文也看得出,“狼爸”、“虎妈”的角色一直巡回上演着,只不过近些年的借口更加冠冕堂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就是不望子成“人”!诚如易中天先生所说,教育最应该以人为本。但一些孩子从小就成了读书的机器,上课要求拿高分,课后还得上英语、奥数、音乐、美术等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
父辈们最容易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寄望青出于蓝,而又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有不满或抵触情绪,“父母都是为你好”的口头禅就会像紧箍咒把你耳朵念出茧子来。
为人父母者可曾想过,紧箍咒难免有念错的时候。
最近看过一则短文:母亲想带儿子去理发,没想到三岁的儿子立刻嚎啕大哭。母亲不明就理,却也耐心十足地哄、劝、诱、骗,但就是不生效。母亲于是动起藤条,并强行将他扯到理发店,当理发刨子铲到耳后时,原本抽抽嗒嗒哭着的孩子,突然发出狼嚎般的哀叫,理发师急忙停手查看,原来孩子头皮上罕见地长了一粒脓疮,已被铲开一条口子,鲜血直流……
孩子这条伤口,也许敷点药就能愈合,生理痛苦也许过几天就能消失,可由此产生的心痛和阴影在这对母子间生根。孩子考试100分,给他一个吻,98分,掴他一巴掌;或者55分一个巴掌,61分一个吻的做法太简单草率,切记“少儿不宜”。
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我相信水到渠成,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
新子曰史说
何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