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面十五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念错的紧箍咒
  今年高考过后,网上一篇满分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被疯传,说的是父母们唯分数论成败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压抑:“你有没有发现我越来越长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没有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看了让人唏嘘,心酸不已。

  爱妻读后,思绪便回到她的童年。她说她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她作为家里唯一女性,就挑起了家务活重担。放学后,她不能和同龄人玩耍甚至做作业,因为洗衣做饭、担水扫地,一大堆事要她做。

  听完她的叙述,我很惊讶。作为城镇居民、作为家中满姑娘,竟然也有这样的“遭遇”!我只知道,30多年前,农村女孩常常遇到这样的“狼爸”:满脑子的“不磨不成器”加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文明进步不少,然而,从眼前的学生作文也看得出,“狼爸”、“虎妈”的角色一直巡回上演着,只不过近些年的借口更加冠冕堂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就是不望子成“人”!诚如易中天先生所说,教育最应该以人为本。但一些孩子从小就成了读书的机器,上课要求拿高分,课后还得上英语、奥数、音乐、美术等名目繁多的辅导班。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

  父辈们最容易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寄望青出于蓝,而又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有不满或抵触情绪,“父母都是为你好”的口头禅就会像紧箍咒把你耳朵念出茧子来。

  为人父母者可曾想过,紧箍咒难免有念错的时候。

  最近看过一则短文:母亲想带儿子去理发,没想到三岁的儿子立刻嚎啕大哭。母亲不明就理,却也耐心十足地哄、劝、诱、骗,但就是不生效。母亲于是动起藤条,并强行将他扯到理发店,当理发刨子铲到耳后时,原本抽抽嗒嗒哭着的孩子,突然发出狼嚎般的哀叫,理发师急忙停手查看,原来孩子头皮上罕见地长了一粒脓疮,已被铲开一条口子,鲜血直流……

  孩子这条伤口,也许敷点药就能愈合,生理痛苦也许过几天就能消失,可由此产生的心痛和阴影在这对母子间生根。孩子考试100分,给他一个吻,98分,掴他一巴掌;或者55分一个巴掌,61分一个吻的做法太简单草率,切记“少儿不宜”。

  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我相信水到渠成,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

  新子曰史说

  何越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打撇驮夹子
念错的紧箍咒
莫 静
衡阳晚报版面十五A15念错的紧箍咒 2016-06-24 2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