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清嘉庆年间,渣江镇乌鸦堂村曾冲开始兴灯,这一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200多年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耍灯在有温度的年俗中延续
清嘉庆年间,渣江镇乌鸦堂村曾冲开始兴灯,这一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200多年
  龙灯队表演多种耍法,为来年祈福

  舞龙队表演“金龙戏珠”

  炫酷的龙灯表演

  两支舞龙队行进在新春的路上

  刘谷生祝福声声喊“灯赞”

  ■文/本报记者  麻安田

  图/本报记者  李   西

  

  “起灯咯!”随着刘年春老人的一声吆喝,屋场里顿时鼓乐齐鸣,鞭炮满地欢跳。两堂龙灯从渣江镇乌鸦堂村曾冲明楚祖堂腾跃而出,在水泥大坪上舞出“满堂彩”“五节合福”等花样后,浩浩荡荡的龙灯队伍开始串屋场大拜年。2月21日,这一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习俗以其热闹而温暖的过程激活了记者儿时的记忆。

  衡阳县渣江镇乌鸦堂村曾冲是一个只有20来户120来人的小屋场,从清朝开始,村民就有习武练拳的传统。清嘉庆年间开始兴灯,咸丰九年,灯队的主力均先后投奔湘军。其中,曾经是灯头的刘祖棣(刘三元),19岁在曾国荃帐下听命,攻南京城时,英勇善战的他成了最先登上城头的勇士之一,后在左宗棠手下当总兵。文革期间,民间耍灯活动几乎全部中止,唯有乌鸦堂村耍灯依旧,而且全村10堂灯还集中到祠堂打擂比武。

  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多了,许多农村很难聚拢人员舞龙耍灯了,而在渣江镇曾冲这样一个小屋场,依旧年年耍灯拜年。21日大清早,在衡阳工作经商的乌鸦堂籍十余人陆续开车赶回,大家脱掉厚厚的冬衣,争相过了一把耍龙瘾。“店子正在加紧装修,我关门就来了。”毕业于市艺校舞蹈专业的刘治国多次舞起龙头,给乡亲父老拜大年。

  刘年春今年86岁,参与耍灯60多年,现场灯赞出口成章,被誉为“灯赞王”。现在,其子刘谷生接了班,喊灯赞也是不需打草稿。在郴州搞房地产的刘佳雁特地赶回老家接龙办酒席。刘年春父子轮番赞灯送祝福,双龙翻腾闹新春的喜庆场景让他与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定安对传统文化习俗颇有研究,对家乡的灯俗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但向记者详细介绍,还不时参与舞龙。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不仅仅在书籍里传递,更多的在民间,在乡村,在有血液温度的习俗中。

  15岁的刘秀丽也参加了此次舞龙送福。

  主人以鞭炮迎接龙灯队伍

  在祠堂里举行请龙仪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耍灯在有温度的年俗中延续
衡阳晚报版面三A03耍灯在有温度的年俗中延续 2016-02-23 2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