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面十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秋韵
  喜悦。借着一缕秋阳,我仿佛可以窥见一滴汗珠从父亲的脸颊流下,再滴落到土地上的全过程。父亲每一滴汗水浸润这片土地,同时也浇灌着我的心田。与众多的水稻站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父亲一手种下的希望。每到秋天,水稻们以饱满的谷粒向父亲感恩,而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父辈?那个秋天我可能什么都不懂,但我已开始思考着如何向生命感恩。

  体弱多病的母亲在秋风中走动,她手中提着一壶故乡的井水,蹒跚走向田野里的父亲。母亲用方言吆喝着父亲的名字,那是最动听的乡音,余音绕梁数十载都不曾散去。父亲放下手中的镰刀,接过一碗水,将一份关爱一饮而尽。那一刻,父亲的天空秋高气爽、辽阔无边。母亲轻轻拭去父亲脸上的汗水,父亲没有说话,他用憨笑表达了一切。我的父母亲站在辽阔的秋天里,渺小如一粒谷子,而我目睹了秋天里许多不被外人关注的一些细节。我用我眼睛里的海,将他们一一放大,珍藏心底,营养我一生。父母均生于旧社会,十年浩劫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在人心比冬天还要冷的年代,他们相互温暖,相互搀扶,越过人生中一座断桥。等待抵达对岸时,生命的花期已过。因为错过,所以他们懂得珍惜。

  时至今日,那个关于我的父亲母亲的秋天没有随风而逝,它在岁月中翻飞,仿佛一片红叶用撞击大地的力量撞击着我的内心。这种力量来源于我的父亲母亲朴素的爱情,我也因此爱上了秋天,每一个让我感动的秋天。

  沿着秋天的足音从乡下来到泉溪小镇,我有幸目睹了小镇另一番秋色。秋阳在木楼瓦房上走动,孩童们仿佛从鸟笼里放飞的鸟儿,三五成群,叽叽喳喳,给小镇平添不少生气。每当遇上好天气,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便会坐在街边的梧桐树下晒太阳,乖张的小狗在他们的脚下安详睡觉。大雁掠过人们的视线时,秋风轻拂着宁静小镇,我就是在这样的秋天开始注意到那一对相濡以沫老人的。老大爷姓王,邻里街坊都管他太太叫王奶奶,沧桑岁月写满了他们的脸庞。王大爷半身不遂,疾病缠身,日常起居全仗老太太的照顾。这对年迈夫妇有个习惯,只要不下雨,每天都会在家门前的梧桐树下静静地坐着,安详地看着路人。偶尔我也看到王奶奶为王大爷修剪指甲,旁若无人,沉浸于他们的世界里。老大爷从屋内挪到门前外,即便只有数米的距离,但对于两位老人都颇为吃力。老大爷每次落座或者起身都需要老太太的搀扶,对于王大爷来说,太太是他唯一的拐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夫复何求?每当路过老人的家门口时目睹这一幕,我的心里便会涌动一丝温暖。

  后来我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多年后返乡探亲,当我再次路过老人家的门口,只见王奶奶孑然一身坐在门前的梧桐树下,她看上去憔悴了许多,脸上的表情有些凝滞。我的心底有一些不祥预感。当王大爷离世的事实在街坊那里得到印证时,刹那间我心里有一种被针扎的感觉。那个秋天,寒蝉有一声没一声地凄切着,让人有些揪心。老奶奶坐在秋天的梧桐树下,仿佛一尊雕塑,凄婉地雕刻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想起,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热泪盈眶。

  很想写写秋天,这种念头由来已久。而今在南半球的春天写下我对北半球秋天的怀念,人生之事有说不出的玄机。想到这些,迎风而立的我便有些秋意了,沉甸甸的秋意。

  李世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成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芒种》《北京文学》《长江文艺》《黄河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出版小说集《意外提拔》。现供职农行衡阳市分行纪委。

  萧萧:(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作者家乡:衡南县洪山镇双王庙

  作者简介:原名肖建军,曾用笔名方梦泉、萧潇。10岁随父母迁居衡南泉溪镇。编过报,教过书,做过记者、编导,曾系广东电视台“人在他乡”栏目编导,现旅居新西兰多年,现系影视导演、制片人。

  15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出版《爱情的口袋》《一路高歌》等6本专著,曾主编《中国诗歌选萃》《中国新诗人千家》。参与编写《中外现当代女诗人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当代诗家诗话辞典》《当代华文诗人抒情诗选》。数字电影《美丽人生》现场执行导演,数字电影《爱他请亮灯》执行制片人,大型人物纪实电视系列片《财智人生》制片人、总导演。已有多部纪录片影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播出并获奖。

  追求就要积极进取

  不放弃

  清晨被一阵呢喃鸟语唤醒,推窗而望,桃花在春风里摇曳多姿,紫薇在绿荫下争奇斗艳,天堂鸟在花丛间展翅欲飞,这些热闹的花儿把南半球奥克兰的春天装扮得如此鲜活。而此时北半球的中国该是秋意浓浓了吧,雁鸣声声掠过故乡的枝头,村头的枣树不知是否安在?大抵是孩提时代生活在农村的缘故,记忆中的秋天是属于乡土的。秋天的河流,秋天的山坳,秋天的人与事都散发着乡土的气息。让我对秋天有一种别样的怀念,如果怀念有颜色的话,就是秋天的颜色。

  在秋天,最先让我眺望到的是村庄上空的炊烟,以及炊烟下广袤的田野。秋风在大片金黄的稻子上散步,此起彼伏的稻田里若隐若现的那个背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是我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正挥动着镰刀收割秋天的

  扫一扫,获取“掌上衡阳”客户端,从“人文”阅读雁声精选作品。

  1、您的创作最终追求什么?

  那一年,年少的群洲、黄瀚和我驾驶一叶小舟,在洣河上摇弋前行,向河中心一处绿洲驶去。虽然途中历经艰难险阻,甚至险些翻船,但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次经历给我最大启迪:追求就要积极进取,不放弃,不退缩。所以,我在创作上始终保持积极心态,紧扣时代脉搏,笔耕不辍,乐在其中。

  2、您的处女作创作时的灵感来自哪?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多元经济体开始并存,尤其是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创作了一篇反映三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待业青年自谋职业的电视文学剧本。完稿后,我寄给了省内一家有影响的刊物,后不知怎么辗转到了省内一位著名导演手上。她看完剧本后,拍案叫好,拟将其搬上荧屏。但最终剧本命运多舛,未能如愿。虽然遗憾,但从此让我钟情文学,并挚爱一生。

  3、请您对最近在手上看的书介绍一下。

  最近在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震云先生的小说我一直喜欢看,如《一地鸡毛》《单位》《头人》《手机》《我不是潘金莲》等。他的作品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贴近大地,描写现实生活,以吸引广大读者心理上认同与心灵共鸣乃至震撼。《一句顶一万句》仍是他“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风格,紧贴底层人群,保持着他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该书正如国内一位著名评论家所言:使我们不断地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

  4、您创作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篇)?

  2012年,我借调到北京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反映金融支持边远山区村民种植药材的小说《香村》,因采用3D电影式的表现手法,画面感清晰,立体感强,得到了不少好评。

  5、您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

  海宴的《琅琊榜》和张勇的《伪装者》能够十分劲爆,老少喜爱,关键在于作品情节上扣人心弦,人物设计上悬疑和离奇。受两位女作家的影响,我正在创作一篇关于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长篇小说。预计9月底完稿。

  6、您自认为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自然、淳朴,一如美术的白描手法,不追求色彩斑斓,但力求清新、真意。

  陶雄起

  下期作家预告

  陶雄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故乡秋韵
衡阳晚报版面十四A14故乡秋韵 2016-02-23 2 2016年0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