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灿
在家不做家务,田间农活一点都不会做,很多孩子连上大学还是父母扛行李……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为此,近日,教育部、团中央、少工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落实劳动课程,切实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劳动表现还将与学生的评优、升学挂钩。消息一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家长和老师都纷纷表示:是该给孩子补补劳动教育这一课了!
现状: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
如今,很多学校都按要求开投了劳技课。有的学校劳动教育做得非常好。记者在衡钢小学采访时了解到,该校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在手工劳动课上制作的陶瓷作品连陶瓷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劳技课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落到实处。再加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位中学教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他组织学生下乡参加一项实践活动。学生在农村小路上行走时,正逢一农民大叔担着大粪经过,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捂着鼻子绕开行走,好像这位农民大叔是挑着毒气弹似的……这位老师坦言,当时看到这个场面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他严肃地告诉孩子们:“你们就这么难受吗?你们吃的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这样不怕脏、不怕累地种出来的啊!”
在采访中,许多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有关。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成绩好,孩子什么事都可以不做。
一位小学老师告诉记者,她班上有个别家长,连孩子值日扫地都觉得会累了孩子,一到孩子值日那天,家长就会提前来到学校,一放学,她就会来到教室帮孩子扫地、摆课桌。
还有的家长甚至将劳动当作一种处罚手段,如果孩子考试没达到多少分数,就罚孩子洗一周碗,或拖一周地等。
记者在高新开发区几家培训机构随机采访了20个学生,只有2个学生表示在家经常帮父母做家务,5个学生称偶尔帮父母做点家务。在这20个学生中,有8位是中学生,而他们都坦承,自己从没洗过衣服,衣服都是妈妈洗!
现政:劳动表现与学生评优升学挂钩
《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各中小学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如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等。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密切家校联系,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意见指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学校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呼声:是该给孩子补补劳动这一课了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出台,社会反响强烈:是该给孩子好好补一补劳动教育这一课了!
在衡阳做了20多年生意的唐文化先生对这个新政策的出台大加称赞:“这个政策好啊,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孩子应该从小就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好习惯。”唐先生说他上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他们积肥,到当地参加田间劳动,帮村里修路。中学时学校还有个农场,每周都要到农场去劳动,种植的蔬菜供给学校食堂。那时也并没有耽误学习啊!
都司街小学校长李朝晖告诉记者,要想孩子从小热爱劳动,主动参加劳动,有良好劳动习惯,首先广大家长要改变观念,千万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不要溺爱孩子。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孩子将来人生非常重要。让孩子参加适量劳动,可能会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但这样会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心理咨询师胡晓星称,孩子缺乏劳动意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当劳动被社会所轻视,所淡化时,很多人就不想通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去获得回报,创造财富,而只想着如何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这样就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纷纷炒股,可以讲他们并不是把炒股当做是一种理财手段,而更多的是把其看作是一夜暴富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卷入传销陷阱、甚至参加赌博,也是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思想在作怪。有些人缺乏劳动意识,懒惰成性,面对困难容易畏缩,对工作百般挑剔,这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同时,基于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劳动者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农民、工人等行业是丢人、没出息,直接导致了现在学生在择校方面过于偏颇,这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近,教育部、团中央、少工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落实劳动课程,切实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劳动表现还将与学生的评优、升学挂钩。消息一出,社会反响强烈。广大家长和老师都纷纷表示——
是该给孩子补补劳动教育这一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