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婆婆今年74岁,远看她的身影,跟47岁的我差不多,背不弓腿不弯;近瞧她的面容,脸上还是比我多了几道年轮沟壑。她的沟壑,平静时像灵动的小溪,欢喜时像盛开的菊花;我的沟壑,始终像呆板的木刻画上的山川。两个隔着南山北水的陌生女人,二十年前有缘相逢,聚在地球村里一个小家庭。
记得我刚跨进婆婆家的新门槛时,好友窃窃告知一则婆媳和谐相处秘诀:距离产生美。尤其是我婆婆这种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知识分子,最会算计。好友嘱我千万不要把婆婆当成亲妈,喜怒哀乐像倒竹筒般直接倒空底。我谨记好友的忠言。尽管与婆婆是楼上楼下的近邻,我也小心克制自己的脚步,极少走下去串门唠嗑,以免言多必失,造成婆媳矛盾,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多尴尬。婆婆的思想观念很新潮时尚,有事牵出一根无线电波打电话或短信留言,无事不登上楼来视察我的一举一动指点江山。彼此岁月静好,从未红脸和红眼。
大抵是十年前,婆婆又赶起了新时髦,买了智能手机,下载了微信,网络联系上了她那帮散布在天涯海角的高中同学,一起群聊、K歌打擂比分、微信运动计步、悦读网上的鸡汤鸡血文,劲头十足,样样皆行。
婆婆那时最大的兴趣是上网购物,她像有“网购瘾”一样,看到同学群里谁网购了什么便宜的好物品,她便在某宝上不停翻拨类似的图片,戴起老花眼镜一番详细对比,然后在手机屏上点点戳戳买下来。她兴致盎然买了一条彩色丝巾,收到后说:“这颜色太鲜艳了,不适合我。”甩手往我肩上一搭,头也不回下了楼。她高价买了两条羊绒毛裤,包装没拆就嫌紧了,笑呵呵地说:“正好送给我的校友孙女儿。”她明知自己的脚是38码,却买了一双36码的鞋,拿来让我试,刚巧合脚,不许我脱下。我转账鞋钱给她,她还晓得“原路返回”。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婆婆知道我还没有准备单人床用品,她悄悄网购了全套,铺到女儿学校床上,不差毫厘。我心想,婆婆还真像个会算计的老会计,可她怎么老是量不准自身的尺寸呢?
由于工作原因,我必须经常在朋友圈打卡写字写文的作业。婆婆总是第一个出来给我点赞,她的点评,很会把握分寸,见到我有些字和文没写好,她批改我作业的口气很委婉:“这个字向左边移一点会更好看”“这篇文章结尾太匆忙了,是边做饭边写的吧?辛苦啦!”婆婆经常把我的作业发到她的同学群。她似乎并不满足于普通人翘起的大拇指,碰上那个远在加拿大的同学发长条文字信息夸我,婆婆立马截屏发我:“这个同学是大学教授啦,他从不轻易表扬别人呢!”婆婆高兴得像个自己得了表扬的孩子。
婆婆现在对于网文和纸媒文了如指掌,点开我的分享链接,若能点出条框版格式的,她就知这个是纸刊;点不出的,她知这个是网文。每次,她都会毫不犹豫转发友圈,并附上热情洋溢的导语:“这是我儿媳的美文,烦请亲们欣赏点赞。”看到文末有“喜欢作者”的,起初她也不吝红包打赏。我绕着弯提醒她:“最怕欠人情,这让我有心理负担。”此后,她矜持了,把红包留到过年过节,发给她那个收红包从不矜持的孙女。
如今我与婆婆分居在城市两端,平日里我总有各种忙,很少去看望她,她只有从朋友圈关注我的生活。有天深夜,我跟酒醉归来的丈夫吵了一架,没吵赢,我情绪低落,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感慨:“好的婚姻,让女人变回孩子;不好的婚姻,让女人变成哲学家;最糟糕的婚姻是让女人重做二手妈,接手别人没调教好的老巨婴。”
婆婆这次没有点赞,她在我朋友圈底下幽默而深情地评论:“你是孩子,是我可怜的孩子。”一句简单的话语,霎时间,我泪眼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