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望春
十年前,因为常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发表作品的缘故,不经意间,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陆亚利”:非常细腻酣畅的文笔,常常占据日报回雁副刊或者晚报副刊头条的位置。
真是名兰心蕙质的女子!我那时从未怀疑这潜意识中的谬误,一是因为名中的“利”,二是因为文字的细致真切。
十年后,偶然去某单位办事,听说这位从未谋面的文友在此工作,于是一路寻了过去,见办公室外的门牌上写着“陆亚利”三字,但室内却端坐着一位男士。满腹狐疑下,我反复询问楼道内的女科长,这是陆主任办公室吗?再三确认后,我一头雾水地走了进去。
当我报上姓名后,陆主任笑了起来:我一直以为“刘望春”是位男士呢!
啊呀!彼此彼此。
临别时,陆主任赠我《远乡近土》散文集一本。这本出版于2020年的集子,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像它的作者那般厚重温儒,封面有幅清雅的山水图。
序是时任衡阳日报社总编辑的林新华先生作的,一气读完,便知晓了《远乡近土》的前世今生,甚至看到它在未来历史长河中的幽光。
全书分为“乡景余韵”“乡俗拾忆”“田耕印象”“年成日子”“童真谐趣”“往事如烟”六大版块,共收录文章八十余篇。
单看目录,便知书中藏着一个缤纷多彩的童年,那是你的过往,还是今天孩子们的遗憾?
《捞浮萍》《打鱼丸》《吃头碗》《供老客》《挖藉》《窖红薯》《荸荠》《刮薯片》《纳鞋底》《定鱼》《打水漂》……目录里每一篇文章名,都是一种诱惑。
读完这本集子,“惊讶”与“震撼”始终挥之不去——像我这般地地道道的乡村妹子,关于乡野村俗、风土人情,竟然还有那么多知识盲区!
这本乡土散文集全方位展示了乡土之美、农耕之美、民俗之美、民情之类。老祖宗千百年来的传承,作者用文字将它们一一记录描摹。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陆亚利先生今天的辛劳,许多年后,当最后一批亲历者逝去,那些细微的精髓,那些宏大的历史,或许将随之消湮于茫茫时空中。
极其宝贵的是,此书对于各类乡俗非遗的叙述描摹,并非枯燥的说明列举,而是牢牢抓住人、事、景、情,从自身写起,从身边亲人写起。在文字廉价的今天,陆亚利先生坚持以自己的真诚抒写乡间的一切,这份虔诚让人肃然起敬。
于散文创作而言,真实、真诚是它的灵魂。记得《散文海外版》主编王燕说过:不要以为你在文中撒谎,读者看不出来。于文学创作而言,真挚的情感尤为重要。
我非常赞同王主编的观点,也非常欣喜地发现,在抒写真实的征途上,我并不孤单,至少,还有陆亚利先生提着灯盏,在前边引路。
以《蒸酒熬糖》为例,文章前半部分叙述蒸酒熬糖的技巧流程,文字细腻精炼。农历九月后,衡阳四乡每家每户都会蒸酒。推碾麻矮糯,蒸煮冷却,拌糖药曲入缸,保温发酵,三五日出缸,腾挪至“酒海”,置“酒插”泌出汩汩湖之酒。一气读来,往事历历在目。外祖一家精于酿酒做豆腐,后以此发家,修建的铺面占据九峰山上半条街,乡人称为“陈家铺”。老父老母一生爱酒,即便如今年过七旬,每年依然种植高粱等作物用于酿酒。我自幼跟随父母酿酒,对其工艺流程自是熟稔,陆亚利书中的文字仿佛当年场景再现,“推、蒸煮、冷却、拌、入、保、出、腾挪、置、泌”系列动词叠用,蒸酒一事一气呵成。
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的陆亚利先生,的确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全书描摹生动形象,惜字如金,短句跳跃,绝无赘语。
曾有一位微信名为“江楠”的文友,看过我的文字后说,非常精炼,几乎不能再增删一字。我听后,颇为感动。因我在创作时,的确是秉持着精炼的态度。但他如果读完这本《远乡近土》,不能增删一字的感受一定会更加深刻。
文中记载诸多有趣的乡谚童谣:“打掌掌,卖糖糖。唆花狗,呃(咬)姑娘。呃哪甲(只)脚,呃左脚。左脚不要脚,打甲膏药敷烂脚”“苦不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难不难,蒸酒熬糖”““蒸酒熬糖,充不得内行”。
这些亲切的句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人或许熟悉,九零后、零零后,也许闻所未闻。幸好有《远乡近土》的记载,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珍珠,将以文字的形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远乡近土》不只是对乡间物事风俗的记叙,文中有至真的人,至美的情。养父母对继子如此偏爱,煮了鸡蛋,嘱咐养子“躲到一边吃”;养子工作后,惦记养父母,每月七十块钱出头的工资,寄二十块钱回家;患难与共、亲如兄弟的养父与生父;知足常乐的岳父,放弃从政,领着企业退休的工资,怡然安然活到八十七岁……
一篇《字牌》写得跌宕起伏,结尾尤其令人泪目。玩性赌性甚重的生父过世后,“生母特意在寿材里,放上生父最喜欢的三样东西一一烧酒、收音机、字牌”。这样的结尾,书中比比皆是,例如《洗脑》:养子每月寄二十块给养父母,幻想他们会买块香皂洗脑。年底回家,只见窗台上半块开裂的肥皂,养母打开盒子,取出一块未开封的香皂,递给养子用。
指导学生写作时,老师们常说“凤头、猪肚、豹尾”,《远乡近土》将豹尾的力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以为这是一本极其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好书,不只是适合,而且是必需。
在研学游学兴盛的今天,此书是那些基地最为理想的配备读物。我想象不出,对于乡间物事风俗的讲解指导,还有谁能比这本《远乡近土》更生动、更细致、更丰富、更渊博?
在《远乡近土》的宏大前,我深感笔力有限,这浮光掠影的评论,实在无法全面展示该书真实的魅力。
我像一位泛舟江海的隐者,于茫茫大海中,偶然捞起一册典籍,某日,漫不经心打开,竟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于是,欣喜若狂,饱蘸笔墨,写下上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