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雁峰区环城南路小学 王 悦
近年来,各地发生了一些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轻生、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学生心理不健康“低龄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而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心理、身体的快速发育阶段,更容易受到伤害。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压力也随之剧增。受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学习任务繁重而导致内心焦虑。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考试成绩比较重视,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就很有可能容易产生焦虑、精神抑郁,表现出害怕老师批评指责、害怕考试、记忆力衰退等状况,容易紧张、烦恼、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内心焦虑和精神紧张,往往给小学生带来人际交往障碍,变得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容易产生敌对情绪、自我保护意识过强、自控能力变差,并且喜欢我行我素。
3.抗挫折能力差。很多孩子生活没有遇到过多大的波折,导致抗挫折能力差。如果在学习上受自身不努力或其它因素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就会引起学生消极逃避,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
4.精神障碍。父母的指责甚至打骂,也会导致学生精神不佳,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还易出现强迫症行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重大。
1.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有趣的数学运算,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能够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而数学运算能够考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意志力。如果学生坚持下来,就会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的意志力、坚韧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效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3.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得到全面提升。这些在数学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做好养成教育工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要用行动作出“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学工作,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
2.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活动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自闭倾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就应积极采取心理干预。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多开展数学竞赛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你追我赶。这样既能为学生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平常不怎么说话、存在自闭倾向的学生交流互动。这样慢慢打开学生心胸,解除其心中疑惑,帮助其健康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合理开展教学评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预备铃一响,我就先到教室里去,督促学生们做好课前准备。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一方面能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能端正学习态度,有益于身心健康。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我充分考虑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内心脆弱等这种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和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加自信、乐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价值观,收获成长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