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它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我们看,开头写诗人“九月九日”,亦即重阳佳节“独在异乡”思念亲人,按照常理,接下去便该写“我”如何“佳节倍思亲”,比如想到兄弟们重九登高,而独在异乡的“我”不能参与,因而无限惆怅之类,然而诗人却掉转笔头,写故乡的兄弟们在佩戴茱萸登山时,却发现少了“我”一个。好像不是诗人遗憾未能与亲人团聚,倒是家人在怀念“我”这个未归的游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说,首两句“从己方写去”是通常的“顺写”的话,那么,后两句“从对方写来”则是“对写”的手法。这种写法常用于思乡怀人之作,而收曲折有致、情思绵绵之效。
再看下面两首:其一,“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其二,“荼蘼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郑会《题邸间壁》)。两首都是“对写”。第一首题为“冬至夜思家”,而写的却是家人在如何思念自己。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至深夜时,家人同样未曾入睡,正在说着他这个“远行人”呢。第二首把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化作一个梦境。客中的诗人梦见妻子深夜不眠,烛花剪了又剪,心里在计算丈夫出门的行程,这会儿该到常州了吧。而诗人此时正在常州,此诗就题在常州的旅舍墙壁上。诗的潜台词就是:爱妻啊,你估算得多准呀,此刻我就正在常州思念你们呢。
高适有一篇《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本是除夕之夜诗人在旅馆寒灯下思念故乡的亲人,却用对写手法,写“故乡今夜思千里”——家乡的亲人今夜在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而这恰是诗人“今夜千里思故乡”的深一层反映。
其实,对写手法早已有之。比如《诗经》中的《国风· 周南· 卷耳》写思妇怀念征夫:第一节写她在采卷耳(苍耳)时想起远行的丈夫,心不在焉地把菜筐搁在路边;而第二节至第四节,则是从她的想象中写征夫对家乡的怀念。
再如汉代《古诗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全诗亦以一女子的口吻抒写对异乡游子的思念。前四句写她渡江采集荷花,花儿送给心上人,而他却在遥远的地方。五六句则从女子思念的游子那方着笔,设想他此刻定然在望着故园的方向,感叹长路漫漫无法还乡。最后两句抒发离愁:为何“同心”的人要“离居”,于“忧伤”中“终老”呢?
我们曾在《诗与想象》篇里谈到杜甫的《月夜》,该篇可谓“对写”的范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本来写的是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的诗人在思念故乡鄜州的妻儿,却从妻子那方写来,想象着妻子在月夜怀念着他。“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设想儿女年幼,还不懂母亲的思念,愈见妻子的孤苦。“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进而设想妻子怀念深切,夜阑不寐,以致雾湿鬓发,月寒双臂……这样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分不清到底是谁在思念着谁,如此回环往复,一往情深!
而诗人的又一名篇《春日忆李白》则另呈异彩:“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第二联赞美李白的诗作像南北朝时庾信的诗那样清新、鲍照的诗那样俊逸。而第三联,表面看来只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及其景物。“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春天树”与“日暮云”亦不过寻常之景。分开来看,两个句子都很一般;而对成一联,便成妙笔。其意在于,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日,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作者遥望东南,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西北,但见远方的树色。诗篇把两人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春树”“暮云”之中,从而你思念我,我思念你,心心相印,念念不忘。于是“春树暮云”也就成了一个成语,成了高尚、纯真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