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3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市随笔

  ■李慧星

  一场夜雨,洗落了天空漫天尘沙。清晨,晨曦微露,空气中夹杂油菜花的芬芳,忍不住让人深深地猛吸了两口沁人心脾的空气,顿觉心旷神怡。癸卯春分,受老友的邀请,相约几位好友,去衡东草市赶“分社”。

  汽车沿着衡炎高速公路急驶,当来到公路旁的观景台前时,汽车缓缓地停了下来。我们一行人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望,远处山影如黛,洣水就像一条镶满翡翠的玉带蜿蜒在山间。公路两旁的山早已穿上了春装,一遍苍翠,山坡上偶尔还间杂着一丛丛白色的花,就像在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挂毯上绣上了一朵朵鲜花一样,与田间早开的黄色油菜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田里的油菜花黄的鲜艳靓丽,山坡的树木吐绿,苍翠欲滴。

  当年设计衡炎高速公路时,省公路设计院的专家就驻扎在衡东,设计院的工程师也看到衡东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在设计衡东段时,按照高等级景观高速公路设计,整条路在衡东境内,很少采用挖土填方的施工,采取高架、隧道通过的方法,极大地保护了衡东段原有的山形水系和自然景观,这个观景台就是特地设计的。

  当高速公路在草市段跨洣水需要建桥时,考虑到洣水两岸的老百姓千百年来都是舟楫过河,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我提出:“把高速桥梁两边的人行过道设计在一边,再增加几米宽,为老百姓建一座地方通行的桥梁。”这种想法,得到了交通部、省交通厅主要领导的支持,设计院多次修改设计方案,终于建成当时湖南第一座高速和地方通用的最长桥梁。

  当我们一行人下了高速,辗转来到草市镇时,G先生热心地介绍草市名称的由来:草市镇地处洣水、永乐江集合处,东与攸县接壤,南与安仁毗连,是洣水流域重镇,前史悠久。明清两个朝代都曾设巡检司,因巡检司门前有一块练兵的草坪而名草司,后改名草市。

  这种说法,由于本人孤陋寡闻,也未去查证相关史籍载录,但衡东的文化人和民俗学家都倾向这一说法。解释有道理,民众又认可,遵从众从名的习惯,我也找不出其他有说服力的证据,姑且认可巡检司草坪之说吧。

  突然有一天,本人在游览高三教育网时,屏幕上跳出一个题目《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和某省高一期中考试题目《什么时候的中国出现民间集市(草市)?》,引起了我的穷根兴趣。

  据《(历史)必修二“草市”出现时间的质疑》一文考证,“草市”一词,早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唐时已比较普遍。宋时空前繁荣,到处有草市。《南齐书》卷19《五行志》载“建武四年,王宴出到草市,马惊走。”苏轼《乞罢宿州修城状》“(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众。”《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四期“草市魏晋已形成,与官市相对称‘草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二期“唐代盛行草市”,是墟市类,不是常设市场,大都是临时性的草棚等简陋设施。中国大部分以“草市”命名的地方,都是部分传统的集市,大多处于水运交通的津渡或季节性产出量较大的农产品集中地地方,如茶市、橘市、蚕市、药市等等。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当地渔民在下海作业的时候打捞海参的时候发现了一艘沉船,也就是“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器中,有一件在碗心写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墨书的褐彩装饰瓷碗。湖南学者认为“湖南道”是湖南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中的最早物证,是湖南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之始,价值重大。“草市石渚”则告诉我们,今天的长沙窑在唐代是以“草市石渚”之名为世人所知,早在826年石渚就已成为了集生产与销售为一体、产销两旺的陶瓷草市。

  长沙窑作为一处规模庞大的陶瓷草市,是中晚唐湘江流域商贸繁荣罕见的历史见证。而“草市石渚”到底在哪,确实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确是地方“草市”命名的最好实物例证。

  本人写出上述一段话,无意证明衡东草市名字的由来或更改“巡检司草坪之说”,只是大家在游览草市自然风景,感受草市历史文化时,多了解一下草市的趣闻,增添一点乐趣而已。

  站在杨山俯瞰草市,只见草市古街依山傍水而建,两江交汇襟带而过。绿水青山,古镇含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个古镇建筑呈四方形。有人说古镇像一颗巨大的印章,那四方通达的街巷和一栋栋的民居就像印面一样条块分明,间隔有序。我看则更像一个巨大的围棋盘,那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屋舍,就似一颗颗星落棋布的棋子,落子有序,颗颗相连,古人建市布城的智慧可窥一斑。

  草市古镇素有“湘南芙蓉镇”之美称。青石板老街,两边都是上百年粉墙黛瓦,条石门框,青砖老屋。顺着地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你如细心观察,青石板路上,或许还能找到当年官道马蹄踏出的印痕和临街铺面窗前售货的高台。这是方便骑马之人不用下马就能挑选货物,支付银两而设计的。

  草市境内最有名当属“春风分社”。而我们正是冲“春分”这一天,去实感受一场震撼心灵的小镇“清明上河”壮举的。

  草市古镇是三泾合流之地。地据衡东、攸县、安仁三县的中心,又兼有古渡水运码头的优势,自然就成了人流、物流、商品集散地。赶“分社”即春分赶集的意思。明清时期,老百姓为了依时做好农具、耕牛、种籽的准备,在春分时节自发来墟场交易。草市及附近各乡镇村民,远至周边衡山、攸县、安仁、茶陵,乃至江西等地,都有客商和顾客或乘船或陆路,带着自己的土产蜂拥而至。

  没有亲临草市赶“分社”的现场,是感受不到现场震撼的。蔚为壮观的是人气旺盛。每逢分社,草市街头、戏坪乃至山坡上的空坪隙地,都被临时搭建的摊位、帐篷所占据,鳞次栉比,你才会感悟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望其项背是什么意思。难怪有人笑侃,大人带着小孩来赶“分社”,小孩绝对不是用手牵着就行,一定要用绳子一头扎着大人的手,一头扎着小孩的手,这样才不会挤散走失。

  一连三日,人声鼎沸。其物产之丰富,可谓叹为观止。交易的产品主要有农具、耕牛、饮食、服装、竹木器、中药材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俗话讲,‘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陪同的当地老人说,“你只要想到要购买一件什么物品,在草市‘分社’现场,一定可以满足你。”

  随行的史先生是个中医,说要找一味“伏龙肝”的中药材,来到卖药材的区域,刚问了几家,就在一个摊贩前还真找到了“伏龙肝”。一老者从摊位地下拖出一个褐色的布袋,打开口袋,露出一小袋的褐色的土块。

  “对!对!这才是真正的灶心土!”史先生高兴地说道。

  “我这个伏龙肝在一个有几十年的老房子的老灶里取出来的。”老者说,“现在的伏龙肝都是窑封泥和办酒席临时灶土,没有药用价值。”

  史先生又说:“您老能不能帮我找到真正的‘人中白’?”

  卖药老人:“家里只有一点点,量大的话,偏僻的山冲里或许能找到一点。”史先生高兴地笑着说:“这才是草市赶‘分社’的魅力所在。”

  这时我脑海立刻闪现一个场景: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发现的“黑石号”装满瓷器的沉船,瓷碗上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盂子有名樊家记”的名号。这个“草市”莫不就是我脚下的草市?“黑石号”或许就是从衡东草市沿洣水进湘江出洞庭,漂洋过海,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

  站在草市古街的青石板路上,回望老街还算基本维持原貌时,我感慨万千。20年前,本人极力倡导保护草市、吴集两座古镇和其他的古村落。当我发现草市有人在街上拆老房子盖新房时,我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两镇书记、镇长:老街我们无力恢复古貌,但一定要保持现状,这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见证。如果古镇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草市随笔
最忆是家山
祭唐群英文
“对写”之趣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草市随笔 2023-04-23 2 2023年04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