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02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写”之妙

  ■李   昂

  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的感情复杂纷纭,有的真是难以言状。于是,艺术上借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便应运而生。所谓借物(或曰托物)寄情,即是把难以直言表达的抽象感情,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读者便可从中意会了。

  比如写愁绪,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说“飞红万点愁如海”,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愁”化成了悠悠春江,深深海水,以及小船都不胜荷载的重负……而宋·贺铸另辟蹊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其运用博喻的修辞格,使词中抒发的愁绪,迷惘如烟封的草地,飘忽如柳絮扬风,缠绵如淅沥梅雨……由于词人们抓住了抽象思想与具体事物特征间的相通之处,便使“愁”由无形变成了有形,收到一种“神似”的效果。

  元·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又别开生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连三句,绘写暮秋傍晚旷野的九个景物,借以抒发天涯游子的浓浓乡愁。

  再看一篇“赠友”之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刘景文是苏轼的挚友,诗中,苏轼赠给他什么呢?难道只是告诉他“秋末冬初时节,荷花、菊花都已凋谢,橙子、橘子却还生机勃勃挂在枝头,成了‘一年好景’”吗?显然不是。细想,“橙黄橘绿”的秋末冬初季节,好比人们的壮年时期。橙橘正值成熟、丰收之际,那么,处于壮年时期的“我们”呢,也应惜时进取、奋发有为啊!诗篇把殷切期望、勉励之情寓于“橙黄橘绿”的秋景之中,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我们再从李白两首诗的比较中来看这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写法的妙处。他的《赠汪伦》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名篇。前一首以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抒写汪伦对“我”的友情,该是写得很到位了。后一首却并无片言写到友情,只是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吟诵之际,却觉得本篇抒发的友情更加动人,原因亦在于深厚的友情蕴含在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的景物描写之中(李白一直在目送孟浩然那一叶远行的孤舟)。如果说李汪之情似桃花潭水,深过千尺,那么,李孟之谊则如长江之水,悠然不尽!

  类似于借物抒情的是托物言志。这种手法不但能避免诗句枯燥乏味,而且使所言之理更为透彻。相传布袋和尚有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借插秧言修行之理。“退步原来是向前”,退一步海阔天宽,退一步前程万里。不单修行,也是人们的修身格言。

  再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面上看,写的是蝉的形态和习性,实际上是托物寓意:品德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地位、权势、人际关系等等),而自能声名远播。此外,像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赵翼的《一蚊》:“六尺匡床障皂罗,偶留微罅失讥诃。一蚊便搅一终夕,宵小原来不在多。”这些都是借物言志之作。

  笔者有一首《山行》(载北京《中华诗词》2020年第7期):“向天山岳形如笋,映日水帘莹若瑰。陡岭喘登才驻足,白云又拥一峰来。”这是一首山水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我想借它表达三层意思:一是苦乐关系。要想观赏“白云又拥一峰来”之美景,须经“陡岭喘登”之苦辛。从这个意义上说,苦乐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二是做学问、干事业要有坚毅之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故凡事须不断进取,不能故步自封。一首小诗能表达如许意蕴,亦可见借写的妙处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寻聚衡山
“借写”之妙
祝 愿(组诗)
一湾春色
那一场雨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借写”之妙 2023-04-02 2 2023年04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