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雅丽
在河湖地理中,湖南素有“三湘四水”之称。“三湘”,有一种说法说指的就是漓湘、潇湘与蒸湘,湘水源头与漓水合流后称为漓湘,与潇水合流后为潇湘,与蒸水合流后为蒸湘。湘水与潇水合流在永州零陵的萍岛,我曾去过岛上的萍州书院,在树木蓊绿的书院畅想“潇湘夜雨”的文化图景。湘水与蒸水合流之地在衡阳石鼓山,那里有著名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叫石鼓书院,是我梦寐以求之地。清朝名臣左宗棠,曾为湘水之上的石鼓书院题联,称石鼓山“秀冠三湘”。
我从武汉长江转高铁至衡阳,即是为了赶赴蒸水与湘水汇聚地——石鼓山。
天近傍晚,一抹淡红的暮霭笼罩湘中南。湘江中游,衡山之南,这是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一路上,听前来接站的衡阳小妹和我说起石鼓书院,一座唐朝修建的千年书院,距今一千二百多年,闻名遐迩。这使我想起明朝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游石鼓山的一段笔记。明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抵衡州,曾两度登临石鼓山,他在石鼓山找“六尺鼓”而不得,见合江亭下濒水有二石如竖牌,疑为“遇乱辄鸣者”,因天色渐晚,且黑云衔日,大雨将至,不及细究,匆匆下山。离衡西南行,途中遭劫,衣物盘缠尽失,不得已返回衡州求助,复又登临石鼓山。“由合江亭东下,濒江观二竖石。乃二石柱,旁支以石,上镌对联,一曰:‘临流欲下任公钓。’一曰:‘观水长吟孺子歌。’非石鼓也。”徐霞客没有找到石鼓山的大鼓。西晋南北朝时,地理学家和散文学家郦道元也到过石鼓山实地考察,他将石鼓山载入了《水经注》。
大批文人墨客、先贤名士都到过石鼓山,最先到石鼓书院的是诸葛亮,此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文天祥等都曾为石鼓书院题诗作赋。我来石鼓山,既是为找到两水汇聚之地,也是因诗集会,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38届青春诗会。我希望能和参会的年轻诗人一起,憧憬河山岁月,诗酒年华。
衡阳自古被称为雁城。夜晚,我约了诗人张战、草树、熊芳等人在蒸水河畔漫步,暑热难当,大汗淋漓,而眼前的蒸水正当枯水季,堤岸高悬,一条并不宽阔的城中河散发着混浊的水汽。第二天上午,我们去石鼓书院参加青春诗会的开幕式,下午和湘水来了一次亲密会晤。湘水清深,水边的来雁塔是衡阳的地标,而江中的东洲岛建有船山书院,与石鼓书院遥遥相望,引人遐想。
上午到达石鼓山,阳光火辣辣地照着广场上的一棵百年国槐,这棵树虽是移栽过来的,但枝叶繁密,旁边有一册石头书页,七贤的石雕群像立在中间。他们是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幹。这七位贤士都曾对石鼓书院产生重大影响。石鼓山有结庐读书之声始于李宽,明嘉靖《衡州府志.石鼓书院》记载:“唐元和间邑人李宽(在石鼓山)构屋读书。”李宽是唐代处士,自陇西来到衡州,见石鼓山林木葱郁,三江环绕,遂结庐石鼓山,构屋读书,始称读书堂,后改称书院。
我们走过禹碑亭,但见亭下一块石碑,碑上刻有蝌蚪文,弯弯曲曲的文字飘逸得很,可惜我一字不识。随着人群走进石鼓书院,黑漆山门两侧悬一副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意思是研修学识,须熟读《四书五经》。进入书院即可看见一面大石鼓,但此石鼓非传说中徐霞客想找到那面“六尺鼓”了。石鼓山曾有夏禹神碑,碑文为蝌蚪文,据说“六尺鼓”上“其字禹篆,其文禹禋祀文也”,但大鼓早在徐霞客时代就消逝不见,我们自然寻而不得。
沿山拾级而上,孔夫子的石雕像立在大观楼前。“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楼旁种有两棵枝叶茂密的梧桐树,树下系满了祈愿的红丝带。这令我想起当年在岳麓书院,朱熹、张栻第一次遇见,他们日夜论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写道:“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他们想必相约同来石鼓书院讲学,共同切磋中庸之义。
古代中国书院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大观楼前,众多诗人聚集,参加《诗刊》社举办的第38届青春诗会的开幕式。我看到一张张年轻的脸,他们有北大学子,有在家创业的农民,诗人们畅谈诗歌与理想。这一群人的热闹,与石鼓书院千年前活跃、自由的研学气氛多么相似!
经大观楼往后走,一会儿就到了合江亭,亭翼张开,如同飞鸟展翅于绿树中,亭侧有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双江水指的是湘江和蒸水。“一首诗”指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韩愈为合江亭题诗,也是合江亭声名远播且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宋代重修石鼓书院后,合江亭甚至成为石鼓书院的象征。
在合江亭上远眺,眼前突然变得明亮,蒸、湘两水在眼前合流,蒸水浑浊,湘水清澈,界线分明,左前方隐约见到了来雁塔,此塔原为镇江塔,曾国藩曾在这片水域操练湘军水师,有人称这片水域是中国海军的“摇篮”。石鼓书院经过了多次毁坏与重修,曾辅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的彭玉麟就曾捐俸银重修石鼓书院。二十年后,王闿运掌教船山书院,闲余常登石鼓山。而合江亭下的摩崖石刻,早已被河风吹摩得字迹不清了。
我眼前的水岸茫茫,视野空灵辽阔,但见湘水北去,细波微澜,沟通南北、连接东西。从前的商旅官船络绎不绝,而今眼帘里的江岸、晴岚、民舍、绿树、红花,以及浪拍山崖,风拂人面,和历史天空中传来的雁叫鹤鸣,让人思绪万千、留恋忘返。或者,石鼓书院的琅琅书声,正是顺着湘水,直到洞庭湖的浩荡湖天。
从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周敦颐开始,到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再到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他们从潇湘两水汇聚的萍州书院出发,到达石鼓山上的石鼓书院,顺湘水至东洲岛上的船山书院,再到岳麓书院,湘水一路北上,流出了湖湘文化的深厚文脉,以至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