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青
目前,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依托乡村生态旅游的扶贫机制日渐成熟,乡村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但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制约着我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对此,市人大代表李兰英等建议,树立精准定位的理念,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可能发挥效益的地方。在全市范围内明确哪些地区能够推进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哪些地区不具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避免陷入重复建设的误区。同时,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坚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步进行的思路,加强旅游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
李兰英等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落脚点还是在村一级,要围绕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重塑旅游主导的村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统筹策划景点、餐饮、住宿、体验等旅游产品和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十分有必要,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改扩建通往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生态旅游点的道路连线;完善乡村旅游点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和道路指导,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力度,解决游客急需的停车、购物、游客咨询接待、厕所、通信、垃圾收集等问题。
在新一轮景点策划上,要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将本村的乡土文化、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民俗风情、地方美食等根植于乡村生态旅游中,增加旅游的文化品味和魅力;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为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商品;探索发展精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以此撬动乡村旅游体验升级。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好政府、投资者、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利益关系,使村民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自觉维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