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社会网络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北京市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北京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比例高达90%。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对重庆市5所学校的4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达到了10%—15%。
孩子上网成瘾,该如何正确干预?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专家陈卉。她指出,干预的重点不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只有家庭关系的模式改变,或者说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持久的,才能彻底改善孩子的网瘾问题。
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当孩子出现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如手机、ipod、电视或是电脑,不断地利用这些电子产品来追剧、刷微博、看微信、手游、网络游戏或是单机游戏;作息时间完全颠倒,晚上迟睡、晚睡或是不睡,到凌晨三四点才上床,早上迟起、晚起甚至是下午两三点才起床,起床后,立马开始继续追剧、刷微博、看微信、手游、网络游戏等表现,可能患上了网络心理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10条标准有:一是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二是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三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四是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五是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情绪,精神亢奋;六是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七是因上网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八是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九是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十是有孤寂失落感。
陈卉介绍道,网络成瘾原因主要有三个:躯体疾病、儿童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心理、社会问题,如留守问题、离婚、二胎、社会不良风气等。“这些孩子们往往是由于人际交往失败,从而上网寻求慰藉,从而导致陷入与现实人际脱离,缺乏社交能力,人际交往失败的恶性循环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交往、归属和尊重是个体的基本需要”,陈卉指出网络成瘾最深层次的原因便是孩子们的交往、归属和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何应对上网成瘾
“首先不应把孩子上网过多看成是一种疾病,而可以视为成长和关系的问题。所谓成长的问题,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之间的冲突。而关系的问题,则是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其次不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电脑、游戏和网络,把问题推向外界,是相关人员推卸责任的表现。干预的重点是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陈卉认为,只有家庭关系的模式改变,或者说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持久的,“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只有改善了现实人际接触,才会使孩子将来有一个健康的、适应社会的人格。在改变的过程中,不过分要求孩子很快地改变,不对其使用暴力。允许其适当地上网,因为既上网又学习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孩子应该既会玩又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