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鸣声声
遇到社会关切的问题与质疑,应及时采取调查公开的方式应对,敢于直面质疑,并经得起质疑,消除不良影响。
11日,河南省纪委监委发出调查结果通报: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专案组调查确认,不存在他人模仿笔迹作答和调包现象;其中,1名考生答题卡条形码及个人信息涂改系本人所为。就此对备受关注的“被调包”事件给出权威认定。
笔者对这一事件划重点回顾:高考成绩公布后,郑州、洛阳等四名不同地区的孩子,因与自我估分差距“极大”,学生及家长便向相关部门提出“试卷或答题卡被调包”的质疑;河南省就质疑回复,并由纪委和监察委严密组织,围绕考场组织、考卷封送、考卷阅卷、笔迹鉴定、答题卡确认等环节,进行有纪委监察、考生及家长、教育部门、司法鉴定等多方参与的调查核查。最终认定所有考生“试卷与答题卡为考生本人所做”,澄清并未发生“试卷与答题卡调包”的情况,还了高考严密有效无差错的清白。可以说,答题卡没有被调包,答题卡不能被调包,这才是高考应有的常识和结果。
四名考生就考分低于“预期”提出“答题卡调包”的“质疑”,经媒体和网络曝光后,成为全国范围备受关注的事件。而河南省以严肃调查、公开公正及时回应和处理四名考生质疑“答题卡调包”的做法,既为河南乃至全国高考的严肃公正作了正名,也打消了很多考生心头的疑问,这是面对重大公共舆情议题应有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工作的全流程中,在考试、阅卷、统分、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如果出现了一点差错,发生了失职,导致了不公,都是事关国家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事关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正义,事关全国千万家庭、孩子根本利益和前途命运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差错,容不得一丝瑕疵。而近年来,多地披露出的高考舞弊及罗彩霞、王娜娜等人高考录取被“冒名顶替”的事件,让世人对于高考中出现的违法违规与腐败现象,保持着高度关注与警惕,容易让人们产生“答题卡调包”之类的怀疑与猜想。
2018年全国高考考生975万人,河南省以98.38万人成为全国第一高考大省。虽然说这次四名考生质疑“答题卡调包”,只占河南考生的百万分之一的比例,结果还是个“乌龙”,但已足以引起数量庞大的考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毕竟,这是人们关于对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公道正义的高度诉求。权威回应中,“河南高考组织无错”,这样的结果,一者是提醒与高考有关的部门,在落实高考制度中,一定要严格规范严密组织实施,坚决杜绝漏洞与差错。二者是遇到社会关切的问题与质疑,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调查公开的方式应对,敢于直面质疑,并经得起质疑,从而消除不良影响。
最后,还希望澄清之后,公众对四名考生与家长保持宽容的态度。特别对那四名考生,不论动机如何,真相怎样,都少责难,少批评。因为这样的质疑,也会成为他们成长经历的宝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