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术签字与患者利益最大化
  这是往“患者利益最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给医院方面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鼓励和维护医疗机构在患者处于紧急情况下积极施救的价值导向。

  ■扶 青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几种情形视为不能取得患者近亲属意见:近亲属不明的;不能及时联系到近亲属的;近亲属拒绝发表意见的;近亲属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对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医务人员经相关负责人批准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患者因此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于医疗机构怠于实施措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在遇有施行手术、特殊检查及特殊治疗时,必须取得家属或关系人的同意,并实行签字的工作制度。该模式最早见于1982年的《医院工作制度》,规定“实行手术前必须由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应该说,这一制度对规范医患双方行为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发展,患者利益最大化成为改革方向。尽管相关方面扩展了签字主体的资格和范围,但在实际生活中,“取得签字”作为一种运行中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事实,并没有多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更详尽的法律解释不可或缺。

  从法律角度上来讲,医患关系就是一种双方自愿、合法,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的民事法律关系,患者和家属在医方提供的同意书上签字,表示同意手术的民事法律行为。但从现实角度来讲,知情同意权往往被简单化、程序化了,其逻辑是:知情同意权=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签字,从而,签字代表一切。而在医患纠纷时有发生的当下,一些医院为规避风险,直接把签字理解为对自我的一种“消极保护”。由此,签字不但不保护患者,反倒成了躲避责任的手段,引致了一些医疗纠纷,比如家属外出,家属达不成一致意见等,都会耽误手术治疗。在某些时候,患者行使了同意权还不够,院方一定要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导致患者实际上没有权利。

  救治生命才是第一准则,就这个角度上,司法解释规定不能取得签字意见的情形,是往“患者利益最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给医院方面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鼓励和维护医疗机构在患者处于紧急情况下积极施救的价值导向。至于在实际运作中,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适用性的紧急避险原理,并规定可以紧急施救的一般情形,以保证对患者利益做出最终衡量的可行性建议。同时,要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和决策功能,引入相关司法审查制度,既打消院方“消极保护”的心态和顾虑,也能真正保障和实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慈善事业的三项“历史性突破”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初步推荐人选 公示公告
强化法治思维 推进依法行政
尽全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衡阳职协夺得集体个人先进“满堂红”
手术签字与患者利益最大化
1、“临时工”闯祸,再不能开除了之
世相浅见
2、贴钱换高速免费,一记揽游客妙招
珠晖区5个棚改安置房项目 集中开工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手术签字与患者利益最大化 2017-12-18 2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