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灿
2010年恰逢湖南省首届特岗教师考试,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和培训,王盛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特岗教师。
她清晰地记得2010年8月30日那天,走过山路十八弯,她来到了耒阳贫困偏远乡镇长坪乡的石枧中学。在这里,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一门知识,一种习惯
石枧中学的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学校只有三个班,没有英语教师,校长直接把毕业班交给了她,并嘱咐说“辛苦你了”。当正式进入新课时,她才明白校长的那句话寓意深刻。
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孩子“英语难,英语无用论”根深蒂固,张不开口,书写凌乱,上课走神,个别名字不会用英文写。因此,她从改变并树立学生新观念开始。首先,英语要学。电脑启动全英文,商店名字趋向英文化……英语就在你我身边,拒绝英语,就是拒绝与时俱进。其次,英语不难。“孩子们,你们之间为什么没有语言沟通障碍?因为你每天都在不断地反复地用它。英语同样如此。”让学习语言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她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同时,她抓住一切的机会带领学生们用英语。
为了让学生们学好英语,她研究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打破常规的按首字母的顺序排列词汇表,而是以话题为单位,经过日日夜夜反复多次修改补充,形成了她独特的义务教育英语词汇表,逻辑性强,实用性广。学生们都说:“老师,我感觉学英语容易多了。”
一个讲台,一方舞台
学校的教学设备简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台录音机几乎是学生们的全部获取知识途径。而对于英语学习,这些远远不够。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有限的硬件条件是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尽管收入微薄,她仍自掏腰包,买来平板电脑,大量收集图片,将图片和单词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们可根据图中情景用一两句来描述,加深印象。
2014年,学校经过多方面努力,终于盼来了首批多媒体教学设备。她迫不及待地率先用上了多媒体,成为这所乡村学校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的潮流引领者。她充分利用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需求、任务要求、偏爱及认知特征,学习的内容得以大容量、高效率地呈现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知识的获取量上升了。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她大力推行新课改,将课堂“还”给学生。她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探讨、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班级,一处家园
长坪海拔高,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中青年几乎选择外出务工,学生们大多都是留守孩子,有老人看管的尚好,有的甚至寄养于远房亲戚。有懂事的“好管事”的学生课余串门,偷偷告诉她一个又一个学生们的困难境地。她内心震撼了,学生们太需要爱了!
她利用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家的感觉。随着工作的深入,学生们更信任她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她。就在中考临近,一位学生为报考费犯愁找到她,她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
因为她爱学生们,爱她的岗位,新婚3天,她就返回了校园。
学生们学习任务繁重,但空闲之余除了简单的户外活动就无事可做。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她在学校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图书小屋“开业”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前来借书,看到这一切,她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长坪五年,她收获了不少荣誉和掌声。她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长坪乡十佳优秀教师”、优秀特岗教师;一篇篇论文荣获省级奖项或发表于核心期刊。
但在她心目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学生们的成长,这也是身为人师最幸福的事!是的,她听到了“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