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具有重要地位。近日,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做客国学讲座,讲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带领大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
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本报记者  许珂   图/本报记者  王翟

  人类为了生命和种族的延续孕育了音乐

  早在文字发明之前,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人类在从事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孕育了音乐。

  上古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人们经常用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乐舞”来表示对自然、祖先以及图腾的崇拜,比较出名的有黄帝的《云门》、唐尧的《咸池》、舜帝的《萧韶》等。商代盛行求神问卜,并必伴乐舞,由此产生了专司乐舞的“巫”及“觋”。他们能歌善舞,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并促进了乐舞艺术的提高发展。

  “《周礼注疏》中,提出了‘黄钟大吕’。黄钟是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是六种阴律的第一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张音悦表示,秦朝统一了《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汉族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到了中古时期(公元前255—公元589年),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和文化管理上一体化的需要,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其任务主要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相和歌、鼓吹乐是汉乐府最主要的音乐体裁,相和歌的原始形式是民间徒歌,以及由“一人唱三人和”(《宋书·乐志》)的但歌,它们经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就成了“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相和大曲是相和歌较为发展的形式,它的结构主要包括“艳——曲和解——趋(乱)”三部分。

  清商乐则是秦汉传统音乐的余脉,实为乐府变体。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隋唐时代,一些民歌中较好的曲调,经过文人精选加工,并用新词重新配曲的音乐,叫作“曲子”。曲子的结构形式有多样,一般以单遍的只曲为主,也有用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称之为“双阕”等。在曲式上,曲子词大部分为“长短句”。

  近古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宋代是词体歌曲创作的黄金时代,人们常用词调多达800多首,其曲调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及当代流行的民歌、小曲,如《忆江南》《柳青娘》等;另一部分来自唐代歌舞大曲的部分段落,如《阳关引》《水调歌头》《调笑令》等;以及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像《菩萨蛮》《苏慕遮》等。宋代有一部分懂得音乐的词人也常自己创作新的词牌曲调,这种新创的歌曲称为“自度曲”。南宋的姜夔是自度曲最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作有自度曲《扬州慢》《杏花天影》等十四首,载于《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词调音乐的珍贵遗产。

  元代流行的散曲直接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民间曲艺形式。它多根据宋元杂剧曲牌填配新词,但不同于表现曲折故事的杂剧,而是以清唱形式抒发个人情怀,通过对某种情景的描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触。

  明清时期,随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音乐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要成分。自娱性的民歌小曲、民间歌舞音乐以及带有商品性质的说唱、戏曲音乐,都在这一期间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近代(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学堂乐歌,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代表作有《送别》等。

  现代(公元1919年—1949年),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国内出现了兴办各种新文化事业,建立各种“新式文艺学术社团”以及出版发行各种报刊和出版物的风气。这种新的社会风气对“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声乐、器乐、歌舞剧、流行音乐等实现了繁荣发展。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礼乐兴邦再至六艺修身,从上古的先秦乐舞、唐宋的曲调词牌,再到现代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民族音乐那绰约的风姿都有浓墨重彩的展示。

  “‘礼乐’是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武王之弟—周公旦制礼作乐。”张音悦告诉大家,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随着历史发展,音乐作为一种政治等级工具的作用逐步减弱,但作为学识、才能、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更加深入人心,被全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儒家强调个人修养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即音乐、诗歌、舞蹈等。

  自古以来,乐是儒家学说中个人修养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趋于更加自由,文以载道、歌以咏怀、乐以明心,音乐不仅陶冶心性,更成为人们抒发情感和志向的重要形式。

  “回顾民族音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其巨大和深远是不言而喻的。”张音悦表示,首先,在古代没有哪个国家会把“乐”提至“礼乐治国”这样的社会政治高度,也少有国家将其作为培养和衡量个人素质、修养的基本原则;其次,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史中,音乐滋养了无数的名士先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传世精品。仅以唐宋时期为例,其时的文人大多精通音律,并创造了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这种全社会参与的音乐创作盛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少见的。

  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还记得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26支骨笛吗?其已有8000—90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可演奏的乐器,现在仍能吹出4声、5声、6声和7声音阶。”一开场,张音悦就介绍了中国民族器乐。她告诉大家,“八音”称谓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即已形成,“八音” 其实就是我国古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而《周礼·春宫》里面称的“五声”,指的就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即1 2 3 5 6),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

  张音悦介绍说,发音工具的长期使用,使人们逐渐掌握了发音的手段,审美听觉也得到了开发。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内容和作用也随之扩大,美的因素逐渐增长,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

  张音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阅读杜甫诗的地理视角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漫画中国思想》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7-11-09 2 2017年1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