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雪峰
(作者现供职于衡阳日报社)
时政新闻报道,是对时事、政治等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主要包含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和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比如党代会、“两会”等。做好时政新闻报道,能为一张报纸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是一张报纸原创新闻的上层建筑。尤其作为一张党报,做好了时政新闻报道,才能在当地成为一家影响力十足的主流媒体,才能在当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做好时政新闻报道,要着力把握好三“准”三“新”。
一是守准则、立新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对时政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首先要守准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提高把握大政方针的水平,强化政治纪律,以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清醒的头脑严守思想政治关,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政策保证。
做好时政新闻报道,要求记者编辑守准则的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工作中,普遍存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拘谨、报道形式上单一、报道文字官方化、报道的过程形式化、程序化严重等问题,导致报道效果不够明显。所以,我们就要创新观念,要把政治家办报原则与服务读者的群众观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衡阳日报》大篇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报道党代会、“两会”等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满足了读者的政治需求。报纸中有大会通过的文件性的内容,读者能从中获得原滋原味精神;有专家解读文章和媒体评论,对于在学习中如何掌握重点、加深理解精神实质有帮助;还有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学习活动的报道和体会文章,这对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很有好处。
二是做准备、谋新篇。要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首先要加强主动策划的力度,要做到提前安排部署,提前做好报道策划。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更要事先做功课,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就要进一步突出时政新闻报道的“快而准”“广而深”“活而实”,从而实现报道的创新。对于事实而言,无论处于多么专业和技术性强的领域,无论是行政、司法领域多么深奥的法条、法理,都必须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让不懂相关知识的普通读者看得懂。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记者要首先把相关技术、问题搞懂了,理解消化了,并花心思用最简洁的语言报告给读者。与此同时,时政新闻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少会议新闻透露出多方面的有用信息,涉及多方面的相关事件,如果记者不能从系统的全局的观点来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忽略。所以,时政新闻记者要学会深入会议抓新闻,注意挖掘会议上反映出来的新问题、新情况,跳出会议抓新闻。
三是求准确、创新局。时政新闻必须准确,准确应该成为时政新闻的安身之本。要通过可靠的新闻信息来源、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确保时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党报媒体的权威性。时政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关系着当地百姓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更加注重报道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准确、权威。
现在,从《衡阳日报》时政新闻报道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变化:讲“事”的多了,后续报道多了,落地新闻多了,这是时政新闻报道不断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就要更加深入研究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这一重要课题,从观众应知、预知的角度选准报道的切入点;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方式和手法;参与报道的记者要时刻有创新的意识,每月都要给自己定下创新的指标,多写读者喜闻乐见的时政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