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打车软件在衡阳风行的同时,也引来了各界的争议。
今年的大年初六,记者通过家人的介绍,直接在微信钱包上的“滴滴出行”输入出行目的地,发出呼叫,不到10秒,就有附近的私家车司机接单应答!接单的朱师傅是一位年轻的小伙,是一名上班族。他告诉记者,自己去年贷款买了一辆车,一个月光还贷款就要千把块。今年春节,他听朋友的介绍,下载了“滴滴出行”的司机客户端,就是想在空闲的时候接上几单,赚几笔外快,为的是快点还贷款并补贴点油钱。
“生意最好的一天,我进账近500元。除去油钱,还能赚上一大半。”在车上,朱师傅满足地告诉记者,当天一上午,他就已经接了6笔单,加起来也有200多块的收入。过年期间,他靠“滴滴出行”软件抢到的单比以往翻了一倍左右,生意是异常的火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衡阳本地市场的强烈需求,这两个月来,不少私家车主相继加入了“滴滴出行”的行列,成为了快车司机。曾好几次,记者在使用“滴滴出行”时,在地图上定一个位,可以看见5、6辆车在附近等候着,甚至有时候多达10多辆。
“我家这离上班的地方太远了,出租车很少到这块来,出行不方便。”市民李微家住珠晖区沿江风光带附近一个小区,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在家门口很难坐上车。使用“滴滴出行”后,李微感觉比较满意。“与出租车相比,我觉得方便多了,最起码不用等车了。而且,私家车也干净,师傅态度也挺好的。”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表示,以前曾使用过“滴滴打车”,但那种打车软件只应用于出租车。虽然也给出行带来过些许方便,但还是出现出租车司机临时接其他的单而拒接、乘客搭乘其他出租车先走等现象。
“相比较而言,升级后的‘滴滴出行’里的私家车就规避了以上这些问题。不仅等待时间短,而且基本没有爽约的情况,这使我们出行方便了许多。”一些使用过“滴滴出行”的市民们如是说。
然而,记者在采访时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私家车没有统一的打表器,全靠车主通过手机微信转发订单的价格。这样,有不够透明的嫌疑。”采访中,部分市民认为,私家“快车”不像出租车,并没有实体公司统一管理,也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只是通过网络平台软件注册由网络公司进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出租车司机刘军向记者抱怨道,“现在‘滴滴出行’尚未形成气候,对正规出租车的冲击尚未完全显现。但等私家车大量通过‘滴滴’开始营运以后,就会对出租车市场形成极大的干扰。到时候,只需要一辆车便可以营运,这么低门槛的行为如果被允许的话,我们出租司机也不用开出租了,直接安装个软件得了,为什么还要缴纳各种费用、接受各种培训和考核呢?”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注册“滴滴出行”的驾驶员只需要填写手机号和验证码,上传行驶证、驾驶本照片,等待审核,一旦审核通过驾驶员便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抢单运营。
“我们出租车驾驶员要参加培训才能上岗,车辆要定期年审,公司还有很多制度来约束车辆和司机。相对那些无证营运的车辆来说,我们规范很多。”记者在乘坐一出租车时,该车司机认为,私家车驾驶员并未取得营运资格,搭载乘客有违法之嫌。所以,出租车司机都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查处力度,维护衡阳客运出租车市场的稳定和秩序。
一方面,搭乘快速便捷,頗受市民追捧;另一方面,涉嫌非法营运,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两者之间到底如何选择呢?
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原计划于年前公布的全国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因为细节仍未敲定继续后延,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专车市场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打车软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要规范经营。但目前,具体实施还是要等交通部的统一政策,如果国家政策下发,我市也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细则。”
可以说,新兴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倒逼传统行业改革,破除旧有体制的封闭和低效。为此,有专家建议,管理部门应开放专营市场,允许多种市场主体进入,充分竞争,对以“私家车”为代表的新兴共享经济模式不可“一刀切”,应在明确运营资格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和规范。
如,今年1月14日,长沙“滴滴出行”宣布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推出了《安全管理工作指引》,将针对包括长沙在内的城市专车快车等业务实行安全规范。规范要求,专车快车车辆注册日期须未满6年才可准入,达到7年则自动封禁退出运营;定期进行司机安全管理培训;代驾司机需持证上岗,对司机和乘客,将额外提供单人保额最高120万元。
“如果能将参加营运的私家车纳入部门监管,对现有公共出行方式来说是一种有益补充。”市民向经华唯一担心的就是,进入营运的私家车车辆不够安全。
对此,记者咨询了某律师事务所的陈律师。他表示,要想对一种新生事物进行法律评价,必须对这种事物或行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归纳和总结。拿“滴滴出行”来说,就是要对其运行模式作出界定。只有先明确这种出行服务的实际运行模式,才能从现有的法律法规角度对该种行为是否合法、如何规制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国家有关政策也不太明朗。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一旦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执法部门有权将依法对此类违法车辆进行查处。而市民在使用打车软件时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免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文/图 本报记者 许珂
司机:
市民:
部门:
争议:
专车市场背后的博弈仍无定论
生意最好的一天,可进账近500元
服务态度好的打车软件更受欢迎
打车软件是发展趋势但需规范经营
春节期间,打车软件“滴滴出行”受市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