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我们这座城市无数卖瓜者之一,自称姓许,衡南县人,41岁。脸色时常挂着微笑,黝黑的皮肤映衬下,微露的牙齿显得洁白。
一块写着“7毛一斤”的牌子,挂在她的西瓜摊前。西瓜全部来自于自种,今年一共种了10多亩, “靠薄利多销”。在西瓜产出旺季,卖瓜几乎是她生活的唯一主题——一天在市区,一天在家里,如此循环往复。
从衡南县到市区,常常是全家总动员,她、丈夫和女儿。丈夫开面包车,凌晨四五点就出门,赶到市区刚好天亮。摘下来的西瓜不宜久放,每天装出来的500多公斤西瓜他们需要在当天尽早卖完。回家的时间取决于生意的好坏,不过最早也是晚上9点以后的事,有时则要拖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1点。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折磨,于瓜农而言却是“天公作美”。他们有个“与众不同”的愿望,希望今年这样的天气还能多持续一段时间。天越热,他们的瓜就越好卖,一旦下雨,西瓜不但滞销,而且很容易烂在地里。
临近中午,周围不断飘来饭菜的香味。丈夫从包里拿出40元钱去买盒饭,不久即返。一家三口就把两份菜放在西瓜摊上,准备简单解决吃饭问题,这也是他们卖瓜生活中的常态。他们会尽量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买冰镇矿泉水可能算是最“奢侈”的消费了。
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不时有顾客光顾,一顿饭频频被打断。一名顾客抱起刚刚称好的瓜,发现西瓜的某一处有擦坏的地方,他们只得重新给对方挑了一个。顾客满意地走了,他们却有些无奈:西瓜被几次从车上车下搬来搬去,免不了会有一些擦伤,这些西瓜要不就自己吃掉,要不就只能扔掉。
“西瓜多少钱一斤?”又有人来买瓜。她再次放下手中的碗筷,麻利地站起来招呼:“7毛,不红不要钱……”
■实习生 卢红艳 本报记者 易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