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吸毒康复人员谢某,无依无靠,并患有艾滋病,生活困难,曾沦为社会小混混,是社区一大不稳定因素。根据谢某实际情况,周晓芳为他申请低保,经常与社区同事看望他,逢年过节还为他送去生活物资。如今,谢某踏踏实实戒毒、养病,说起周晓芳,一个劲地竖大姆指。
周晓芳深切体会到,毒品不仅能摧毁一个人,还能摧毁一个家庭。她根据戒毒康复人员实际情况,尽量使他们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方便他们照顾家庭,也利于家庭监督。
社区保洁员朱某以前是名“瘾君子”,自上次戒毒回来后,妻离子散,没有生活来源,人也消极愤世。周晓芳了解情况后,经常与他谈心,帮助他融入社区,并与民政办联系沟通,把他纳入低保范畴。朱某说,“现在,我有了工作,在社区也有了几个谈得上话的朋友,心情开朗多了,真是太感谢周主任了。”
为搞好禁毒工作,周晓芳对重点涉毒人员实行建档管理,设计个性化地帮教措施;发放“帮教联络卡”,经常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及其家属进行思想交流;充分利用辖区教育资源,与辖区大、中、小学联系,把禁毒宣传深入学校……
周晓芳认为,要帮扶吸毒人员,首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平等”,这样才能彻底驱除他们的“心魔”。
■本报记者 王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