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园区的发展
金融是重要“推力”
去年10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省内现有5家国家级高新园区之一。我市高新园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园、白沙洲工业园、钢管深加工产业园,下同)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实现工业税收6.1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0%。目前,园区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关键零配件及新材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质钢管材深加工产业聚集区企业已达38家,2012年末产值达110亿元,位居国内钢管深加工产业首位。
高新园区的发展壮大,一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2012年,高新园区融资总额25亿元,较2011年增加3.5亿元,增幅为16.2%,其中:银行贷款支持18亿元,占比为72%,占全市银行业机构年度新增贷款21%;股权投资基金2亿元,占比为4%;中小企业集合票据0.7亿元,占比为2.5%;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及市级配套资金4.3亿元,占比为21.5%。各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的指导意见,突出高新园区信贷支持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现实困境:
金融服务高新园区存在“软肋”
尽管我市高新园区银行机构较多,但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总体不强,没有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在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机制、风险补偿政策、独立考核奖励机制和业务协同政策以及不良风险容忍度等方面没有体现差异性特征。同时,配套服务能力较弱。2012年全市首批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中,由于本地银行普遍缺乏成熟的承销经验和专业团队,最后选择外地银行作为主承销商。科技保险业务发展迟缓,保险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保障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除了文章开头所述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受阻的因素外,担保抵押能力不足,信贷通道不畅,也是金融与园区融合度不高的症结所在。至2012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6家,累计担保额32.96亿元,担保余额28.6亿元,但注册资本金普遍不足,制约了担保服务能力。担保公司50%的担保费用以及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抵押,加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为支持高新园区发展,全市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有园区企业自建、租赁等模式。在租赁厂房模式下,企业无国土证和厂房产权证,难以提供相应抵质押物;在自建厂房模式下,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办理“两证”。但由于受工业园区用地规模限制,园区一些厂房建成后3年还没有办好“两证”。
另外,融资渠道难以拓宽,制约了融资空间。据对高新园区8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在“企业未来是否有上市计划”选题上,有6家企业选择“否”,占比为75%。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看好,能够通过自身资本积累增加研发投入,且多为家族式企业,担心因为上市股权被释析,或成为“外部人控制”,失去企业话语权。而对发行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融资,上述8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认为“市场门槛过高”,有7家企业认为“发行费用过高,不划算”。而受“高科技高风险”思维定势影响,以及存在的技术壁垒( 即外行投资内行),尽管有国家政策鼓励,但民间资本介入高新技术产业较为谨慎。
突破重围:
走特色化、差异化科技金融之路 针对高新园区企业特点,我市金融机构应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技金融之路,完善客户准入标准,优化信贷审批流程,适当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授权授信额度。同时,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对园区商业银行给予再贴现贷款重点倾斜等。支持园区商业银行建设科技专营支行网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办科技保险业务,支持企业投保科技保险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鼓励和引导园区银行机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推广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动产抵押、信用贷款等信贷业务。强化园区公共服务支撑,发展并规范技术评估、检测论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通过各种管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
推动园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园区信用行业协会,引导园区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担保互助基金,结成园区企业信用共同体。通过政府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园区企业参股等方式,壮大信用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提升担保服务能力。拓宽园区抵押物范围,化解抵押难题。
整合园区扶持资金,对现阶段各级政府支持高新园区的资金进行重新盘活,各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实现效果最大化。通过支持园区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培育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宽园区融资管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高新园区发展。
财富观察
|
■黄红星 安新华 高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