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在中秋这个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浙江老字号第三代传人汪杏花手工制饼活动举行,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汪杏花亲自动手,向宾客们传授宁式月饼的制作技艺。
中秋佳节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这样的传统节日,需要我们既要“新味道”也要“老味道”。近年来,一些网红月饼“崭新的口味”吸引了不少市民,这都是好的现象,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是,过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需要留住一些“老味道”的。
要留住“老手艺”。中秋节,不仅是“吃月饼的节日”,还应该是“做月饼的节日”。也就是说不仅要会“吃月饼”,还应该会“做月饼”。一家人坐在一起做一些“手工月饼”,在做的过程中交流感想,畅想中秋、传承文化,也是一种该有的节日氛围。
要留住“老口味”。“新口味”的月饼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老口味”的月饼也有其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在“老口味”里,感受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氛围。最近这几年,各地食品企业不断挖掘“月饼的传统味道”,比如曾经一度受冷落的“广式月饼”就再次回归到火热的市场里,我们需要将传统的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流派的月饼留住。
过中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接纳“时代元素”,也需要留住中秋节的“传统味道”。一句话:文化传承,不能丢了“老味道”。不仅是中秋节,其他节日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