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9月,进入开学季。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的“宁德北大培文学校”,再次因使用北大名义招生一事,而起波澜。此前,北京大学已再次发函称,“宁德北大培文学校”的名称中包含该校校名简称,且未经该校授权,应限期予以规范、更名。
为何学校不愿抹去“北大”二字?显然“傍北大”有利可图。因为很多家长当初就是奔着“北大”的名头,以及会有北大优质的教育资源,才送孩子到该校上学的。而该校的学费也不菲,如今年初中部新入学的学生,一年学费高达43100元。如果失去“北大”的名头,其宣传号称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受到公众质疑,招生也将失去吸引力。收取了高额的学费,如没有一个这样有力的“依据”,家长肯定也不会买账。可见,学校或许害怕失去“北大”二字带来的十分不利影响,便一直拖延不更改校名。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民办教育学校名称不得包含公办学校名称或简称;未经授权,不得包含其他学校名称或简称;不得使用可能对公众造成误解、引发歧义的内容和文字。因此,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北大此次的发函,立即纠正该校“傍北大”的行为,敦促学校取消其“北大”的字样。
其实,与其挖空心思“傍北大”,还不如踏踏实实办学,培养自己的优质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自身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用实际教学成果来说话,没有了“北大”二字,照样能够获得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招生自然而然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