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
8月8日,东京奥运会闭幕。尽管深受疫情影响,东京还是举办了一届“希望、团结、和平”的奥运会、一届“前所未有”的奥运会。有媒体给出了东京奥运会的营收和开支情况,整个预算高达154亿美元,电视转播、商品许可等收入46.41亿美元,开支119.09亿美元。号称“史上最贵”东京奥运或将成为“史上最亏”的奥运会。这让奥运改革显得更现实更紧迫更重要。
奥运需要改革,一个重要原因是办奥运会有面子,但太烧钱。数据显示,奥运会平均给举办城市带来6亿美金亏损,而里约亏损则高达36亿美元。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就是疫情之下的东京奥运会,也有205个国家(地区)奥委会代表团及难民代表团,约11000名运动员参加,还有比运动员数量规模更多的裁判员、技术官员、保障人员和新闻媒体记者。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不单单是让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后才得以举办,更是让整个比赛空场进行,让奥运会门票收入归零。这种形势下,未来的奥运会将向何处去、怎么办,这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改革应对。
现行的奥运会模式,是从美国洛杉矶第24届奥运会开始的。美国人尤伯罗斯以“奥运+体育+商业”模式,让奥运会变成一只会下“金蛋”的“金鸡”,奥运会主办权成为各国竞争的抢手货。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里约奥运会后,奥运会主办权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变成了“难以出嫁”,导致2017年9月国际奥委会不得以一次性下了个“双黄蛋”,同时投票通过巴黎和洛杉矶这两座城市分别成为2024年和2028年夏奥会和残奥会举办城市。
言于此,其他重大赛事的变化,对奥运改革也有借鉴意义。今年6月,在疫情严峻形势之下,欧洲杯历史性的没有主办国,而由获得决赛阶段的国家共同举办了一届不同以往但同样精彩的欧洲杯。6月26日,国际足联经过投票表决,决定将2023年女足世界杯赛的主办权授予澳大利亚/新西兰,2026年世界杯也由加拿大、墨西哥及美国联办。奥运会成本越来越高,跨国联合举办奥运会会成为一种选择或可能吗?
现在,是由一个国家的一个城市申办奥运会。而北京奥运会时,就将奥运帆船比赛地设在青岛。这一成功实践,是不是也提供一种改革思路:由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根据城市特点,在不同的城市组织不同项目的比赛。这样既可以减轻一个城市办奥运会的压力,也用好现有的运动场馆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广奥林匹克运动。
走过了125年的奥运会,也许从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2014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2020议程》,核心是要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2021年3月,通过《奥林匹克2020+5议程》增加改革的建设。在东京128次国际奥运会全会上,将“更团结”加入为新的奥林匹克格言,同时,滑板、冲浪、竞技攀岩等时尚项目进入东京赛场,在游泳比赛中设置男女混合泳接力项等,让奥运会更有吸引力、观赏性,都是奥运改革看得见的成效。
奥运改革,重要的涉及主办权选择改革、项目设置改革、赛事规模改革、商业开发改革、电视转播改革等。如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将从竞争制变为推荐制,就将第36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用推荐方法交给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再如围绕世界性、国际性、观赏性、可操作性新设比赛项目,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增加女子单人雪车、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等7个小项。
创新方有动力,改革注入活力。奥林匹克运动要秉持“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不断改革创新,赢得美好未来。
奥运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