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自己是否遭遇性骚扰无法认定,加之碍于领导或同事情面,不敢揭露或维权。日前,深圳出台全国首份防治性骚扰指南——《深圳市防治性骚扰行为指南》,明确十余种具体表现形式。这为性骚扰受害者“撑腰”,让他们敢于打破沉默。
点评:面对性骚扰,沉默就是纵容,袖手旁观也是为恶。忍忍算了、坐视不管或息事宁人,只会让性骚扰者胆量越来越大,行为越来越恶劣,也会让更多无辜者受害。但是,反性骚扰不能止于支持受害者发声。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畅通的维权途径是反性骚扰最有力的保障。出台防治性骚扰指南,只是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由性骚扰泛滥,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反对性骚扰的力量越来越大,我们才能为受害者支起更加严密的“保护伞”。
2.最近,一篇题为《“限高令”成了“稻草人”?——“黄牛”帮“老赖”绕开“限高令”值得警惕》的报道,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民看后表示,“不能让黄牛为所欲为,必须重拳出击”“黄牛手段不断升级,要加强监管力度”“好好整顿,不能便宜了老赖”……
点评:在“限高令”下,“黄牛”为何屡屡得逞?订票和安检环节还存在哪些漏洞?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整顿,斩断“黄牛”给“限高”人员订票的黑手。针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各部门应实行联合惩戒措施。各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技术屏蔽“黄牛”广告,并及时监测、筛查相关信息。相关部门和订票平台要升级管理、技术水平,及时堵上漏洞,决不能让“限高令”成为“一纸空文”。
3.近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公布了《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拟禁止“在车站、列车上吸烟、点燃明火、使用移动充电物品”,引发热议。对此,西安市市民热线及西安市轨道办负责地铁运营的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暂未接到正式通知。
点评:“禁用移动充电物品”引发热议,盖因其触及公众利益。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提升,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公众积极介入公共治理的直接体现。就此看,为充分保障公众权益,政策制定方也不妨对相关疑问进行解释。一个小小移动充电物品,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公众诉求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平衡问题:如何既不忽视个体的权利诉求,又能保障公共安全,值得更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或修改实施方案,或出台配套措施,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改善公众权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