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喜
中医学是中医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中医养生的基础原则: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何也?”答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良医治无病之病,故人常在生也,圣人治无患之患,故天下太平也。中医养生意在治未病。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中医治未病独成中医养生文化体系。
中医养生的目的
一是延年,二是防病。“尽数,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决定天数的是人的基因,能够尽其天数的是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从花甲之年讲到期颐之年。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根据我国古代干支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错综搭配成六十个单位,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周而复始成一循环,故称为六十花甲。上天赋予人的天数一般为两个花甲。而两个花甲打九折为一百零八岁,为茶寿之年。分别按八、七、六折算,为九十六岁、八十四岁、七十三虚岁。民间称七十三、八十四为重关之年。先天不可知,后天尤可为。
中医养生的观念
生病靠治,长寿靠养,治病取决于医疗水平,养生依靠自身修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所以圣人,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中医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三因制宜的辩证观,提倡大道至简、道法自然、以度为度。
一为顺应四时。“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阐述了顺从四时阴阳则健康无病,违逆四时阴阳则灾害丛生的道理,分别派生出四季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十二时辰养生等等。如春季养生大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二是饮食有节。“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一饮一食,使入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谷不入,半日则气变,一日则气少矣,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为:以度为度,有粗有细,不咸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吃全和全吃的原则,吃粗与吃杂的原则,吃野与吃远的原则。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饮食喝饮莫太急,急致膨胀损心肺。水果食疗歌:红枣补脾又生津,调和诸药润肺心;柿饼清热又健脾,止渴补血舒脉理;苹果止泻又开胃,助消化来补身体;柑桔理气润燥湿,止咳化痰清口味;桃子活血并补气,润燥还能健身体;李子止渴带生津,多食反而伤身体。饮食需做到有节、有洁。
三是情志舒畅。“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中医七情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可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病症,如《素问·举病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提倡笑口常开,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能促进新陈代谢,笑能增强呼吸功能,笑能兴奋神经,笑能产生激素。中医养生提倡容忍与戒怒。忍者寿,你别动气,动气则伤了和气;你别生气,生气则坏了元气;你要忍气,忍气便能神气。大智若愚,宽怀忍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戒怒则寿。“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恬淡者寿,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养心,故以天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做到“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守之以一,养之以和”。才能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道法自然,以度为度,毕生修为,方得始终。
(作者系衡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