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眼球、拼下线,导致整个活动变味,这是国内一些洋味项目的问题共性。例如这几年在国内一些城市地铁空间闹出不小动静的“不穿裤子搭地铁”,也源于欧美。参与这项活动需要满足的三项条件之一,就是“所穿内裤要符合道德伦理”,三角裤、丁字裤是禁穿的。但纵观国内地铁上所呈现的“无裤日”画面,多数情况下可谓只见皮毛,不见内涵。指望一项民间自发的低碳性质的活动尽善尽美,这不切合实际,但是尊重社会观感,遏制活动中愈加明显的恶俗趋势,“揪出”借活动表达猥琐意图者,是一项活动能够健康进行下去的前提。当然,指望“自觉”是行不通的,组织者监督作用的引入,必不可少。 ——评论员 伍里川
2.酸奶、奶酪、东坡肉、腊肠、烤鸡翅、卤鸡爪、咸鸭蛋……近日,浙江大学一门充满美食元素的“吃货课”在网络走红。在这门名为《动物产品加工实验》的课上,琢磨美食配方、控制配料和火候、研究改善口感的方法成为常规操作,与食材的亲密接触让不少选课同学大呼“过瘾”。
事实上,从宠物驯养课、减肥瘦身课,到“爱情观”养成课、海岛野外求生训练课,甚至“游戏课”,中国高校里的创新课程、特色课程已是“层出不穷”。这些高校课程为什么成为网红?一言以蔽之,就是接地气。首先,课程设计新颖实用。“网红课”则打破了大家对高校课程的刻板印象,让课程变得好玩有趣。其次,教学内容有趣有料。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又与现实结合紧密,语言符合年青人的表达。笔者建议,课程设置要以“网红课”为目标,推出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吸引过来黏在课堂上,再用心研究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有收获,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