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互联网保险靠谱吗?
“还记得那些年因贪吃而遭的罪吗?那为何不投保一份吃货险,让自己吃得更有保障呢?”记者在淘宝保险的一家店铺里看到,购买这份吃货险保费仅需9元,此后的一年中,如果因急性肠胃炎住院和门诊最高可赔付1000元。
如今,诸如“吃货险”“熊孩子险”“手机碎屏险”等新奇互联网保险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眼球。像“吃货险”一样让人想不到的互联网创新保险不在少数,这些保费低、保障期限短的保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线上消费:0.9元就能投保的“偶尔受个小伤险”,保障期为1到3个月任选,意外受伤最多有2000元的赔付;还有花8元保一整年的“熊孩子险”,未满17岁的儿童打碎商场花瓶或者学校玻璃都能获赔……相较于传统保险,这些基于特定场景开发的互联网保险满足了用户短期个性化的细分保险需求。
这些新型保险到底靠不靠谱?有分析认为,互联网经济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险市场亦是如此。正是这些海量、小额、碎片化的保单,大大降低了保险的门槛,也培育了年轻人购买保险的新消费习惯。不过,互联网保险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隐患。有的保险机构推出的“吸睛”产品,存在宣传内容不规范、网页所载格式条款的内容不一致或显示不全、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等问题,涉嫌误导消费者。另外,某些在线平台暗藏“搭售”,在其票务、酒店预订页面通过默认勾选的方式销售一些保险产品,未明确列明承保主体或代理销售主体,未完整披露保险产品条款等相关重要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权益。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保险中心客座研究员王永华表示,有的机构以互助为名,表面是保险,实际做的是拉人头的集资业务。有的“奇葩险”因为其场景特殊,所以在理赔方面有可能出现较多争议,保险公司也可能会极力扩大销售量,却忽视理赔。“消费者在购买之前不应冲动,应该充分了解产品。应该明白购买保险是保障极端风险,而不是发财的途径。”王永华说。
2017年初,有关部门印发《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该文件首次细化了财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原则和禁止性规定,监管矛头直指市场上存在的炒作概念和噱头化倾向的保险产品。夏学民建议,应建立互联网保险的黑名单和诚信档案,开通举报渠道,鼓励广大用户积极反映可疑机构和产品,对于无资质销售互联网保险等行为进行曝光。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