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亚华
通 讯 员 陈正湘
本报讯 23日,记者自市水文部门了解到,随着我市水信息传输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水文人”看水位,已彻底告别了摇船划桨老旧方式,通过视频系统,在手机上可实现水位观测的可视化,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已成为了我市“水文人”应急监测的“标配”设施,聚焦“四化”(水信息采集现代化、水信息传输网络化、水信息处理智能化、水信息服务产品化),已成为推动水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词”。
据了解,去年以来,市水文部门自筹资金对14个基本雨量站和22个山洪站点的遥测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水信息采集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通过提升网络传输速度,更换遥测站点通讯卡,使传输信息更稳定,从而使水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有了充分的保障;利用洪水预报系统、雨量检索查询软件、水情会商系统等平台,对水情信息进行监控,对洪水展开分析预报,水情工作逐步向智能化过渡;大力推广应用“湘汛通”查询APP、“湖南水文”微信公众号、湖南防汛抗旱云平台,大大提升了水信息服务产品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