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衡阳旧景稍纵即逝,回首已是50多年,可它们仍鲜活在我的记忆中。
我的故乡位于湘江之滨,与大利化工厂(几经改名,现为天雁机械厂)隔江相望。工厂临近江旁有几棵挺拔的杨树,特别显眼。每当上下班,高音喇叭会按时响起。厂旁有供销社分店,我和伙伴们常划船去那里玩耍或买小吃、画片、鞭炮等。
早年修筑的沙质公路开设了公交线路,人工售票,按里程计费。汽车启动,直冒黑烟,摇摇晃晃,尘土飞扬。公路两旁坐落几家工厂,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排放的烟气影响人体健康,致使农作物受损,当地人叫苦不迭。
新乐群地域不大,蔬菜、饮食、百货、理发等店皆有,方便了大家日常需要。新乐群左拐南行不远处,便可看到矗立于山坡上的来雁塔了。来雁塔已历经400余年沧桑,与珠晖塔遥相对峙,镇守江边。由于空气污染,塔身已面目全非,很少游客前去观光。塔周边还有矮小砖木结构住房,看似摇摇欲坠。
继续前行,衡阳电厂近在眼前。此厂建于民国32年(1943年),火力发电。它昼夜排出的废水咆哮如雷震耳欲聋,倾泻而下,几公里外都能听见。有的家境困难人家,特去江中掏灰煤用作燃料。听长辈们说,解放前杨家坪就设立了蔬菜市场。凌晨,菜贩子就忙于交易了。近处,还有外国人当年建造的天主教堂。
青草桥是通往城北的要道,始建于1186年,为衡州八景之一。遗憾的是,我已无缘领略“青草桥头酒百家”的风韵了。石鼓书院深藏在狭小石板巷道尽头,显得默默无闻,只看到停靠的或游戈的小渔船。然而,青草桥、石鼓书院蕴藏着厚重内涵、文化,彰显在衡阳史册中。
百货大楼、邮电大楼是衡阳小有的高层,地标式建筑,曾辉煌一时。我上初中时,父亲慕名去百货大楼买了纸制皮箱,搪瓷脸盆。中山南北路乃最为繁华街道,店铺云集,人潮涌动。城北断垣残壁城墙,见证了雁城往日的轮廓。江边各码头停泊着近郊农民载运货物的小木船,江岸旧民宅一字儿排开,河街(现沿江北路)仍保留旧时遗下的小作坊。
岳屏公园是衡阳唯一休闲处,市民闲时去游览。进步、工人两电影院座无虚席,其电影票紧俏。雁峰寺入口处立有“上達”字样石制牌坊,临街茶室栉次鳞比。寺内香烟缭绕,烛光摇曳。公铁两用桥架起,吸引不少好奇心人观赏。衡阳火车站建立于1935年,站房虽然简易,但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车站内有年代久远古樟,夏日可供乘客避暑。
当年江西片城区范围:东至湘江、南至公铁桥、西至环城北路、北至青草桥南端。况且整个城区白炽灯照,一片昏暗。好在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雁城日新月异,满目繁华,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