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沉淀自我,把颜色还给岁月,留下风轻云淡。倾听普通人的一些心事和脉动,写下最深沉的一笔,只为留给他人思考的空间,将日子过成一碗清粥的简单,让朴素和简单回归。《把颜色还给岁月》,是蒋勋功先生的第九部著作。
喜欢书名《把颜色还给岁月》,呈现出一种诗意流淌的意境。岁月是有颜色的,春夏之绿意蓬勃,秋之枫红菊黄,冬之白雪皑皑。岁月亦如一捧流沙,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流走、滑落,而留在生命深处的,却尽是岁月的沉香,是笔端的凝墨,是永恒的青石,是心灵的暖玉。
读《那时山是山的故事,水有水的故事》,一对本生活在小县城生活安逸的小夫妻,后来丈夫进了省城、入了高职,妻子立马辞职,当了全职太太,一心一意想要用自己的牺牲来支持丈夫的成功。然而,随着丈夫工作没规律、应酬多、出差多、夫妻聚少离多,妻子有了猜忌,有意无意地查看丈夫的手机通话记录、聊天记录,身心疲惫的丈夫选择了回避、逃离,冷处理的办法,夫妻间的冷战从此开始。感知普通人的人情世故,慢慢道来,我读到的是一份于细微处生感悟的灵动——“其实,她是没有想到,不管是为了谁,一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过度牺牲。而且,再亲密的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个人的空间。因为有时候,山并不是水的故事,山是山的故事,水是水的故事。”
读《打湿身的往往是毛毛雨》,会读到一种温情的蕴藉,那是有关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有关相濡以沫,是真情,是呵护,是一面心的湖水,泛起的一阵涟漪。“夫妻的幸福恩爱,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有时候简单到只有几句话那么一点点。他那样说,并不是因为有别的过激行为,当老婆的差评师,不要紧,却最容易造成心灵的创伤。打湿身的往往是毛毛雨,影响感情的有时常在不经意间。”每每读起,总会感动于一个宽容、豁达的男人的一份温情。
读至《放下不属于自己的热闹》《没有方向的船,遇到什么风都是逆风》《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收获的则是一份心灵层面上的呼吸或抵达。“只有放下不属于自己的热闹,才有可能找到源于自己内心的真正热闹。听从自己内心呼唤的那才是真热闹。”——闲暇之余,就一杯清茶,一片暖阳,一窗细雨,即可渐渐安静下来,慢慢沉入喜欢的文字,一任时间缓缓流逝。这种避开市井之声的喧嚣,也没有任何人来干扰的感觉,就像住在深山一样。当然,如此深山,并不是真正的深山野岭,而是思想上的清澄淡泊,心灵间的宁静致远,如此即使身处万千浮世,也可保持心中那片明澈的净土。“没有方向的船,遇到什么风都是逆风。生活中哪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帆风顺?方向明确,才会有顺风的时候,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就看自己怎么过。活着,就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作者善于不断发现生活中的故事,把身边那些看起来十分平常十分普通的故事捡拾起来,以一种细水长流的笔触,书写家长里短、人生百态,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篇篇页页,字字句句,一如心上花,让人心生亲切,心生久久的温暖和感动。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当有心人,抓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捕捉每一个容易疏漏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变化,真正掌握看到的是什么。读到这些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似曾相识,看得见,摸得着。因为我相信,我经历过的一般人也经历过,准确地表达,应当是尊重生活的原色,那是在认真观察基础上的原色。”
细读《把颜色还给岁月》,会发现勋功先生文字的风格,是温婉沉静之中,透着感悟与美好。我认为,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一种美好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多的,则是随时间而来的,一直在生长的美好,是穿越流年烟火,却愈发贴近内心的一种关乎生长、关乎爱、关乎生命与理想的,永不止息的美好与恩慈。
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尝遍。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只将简洁的心灵,栖息在一束菩提的时光里。把颜色还给岁月,留一份从容给自己。而这本《把颜色还给岁月》,应是这面蕴藉的湖水上,一层细细的温柔波纹。我愿意在一杯茶的清香里,轻轻打开书页,恰似一期一会的莞尔,与来日相期以茶的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