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子是第一次来,我之前到这儿也不过有限的几回。第一次年龄还小,谈不上什么印象。第二次太阳很大,晒得人晕晕乎乎的,看与没看一个样。最近的一回是三年前的新春佳节,与衡阳一个诗人结伴来游,从水口山二厂旁边一条茅草齐腰的道路,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塔前有一座倾颓的房子,听到小狗汪汪的叫声,一个二十多岁的妹子从房中出来,揉着惺忪的睡眼,伸着手:买票!这样破败不堪的地方,怎么还会有人值守呢?怀疑遇上拦路打劫的,可我们是两个大男人啊!诗人性格向来暴躁,怒吼一声,她却根本不怯乎,于是明白是真的了——对不起,每人10元!
这一带都属于合江套老工业区,衡阳市传统化工、冶炼和建材企业聚集地,曾有百余家各类企业。三年前,市里要搞头号工程,将其中24家污染企业整体搬迁改造,兴建一个八九平方公里的新区。因为来雁塔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人文古迹,所以顺势叫作来雁新城。
我们是从西北面过来的,只见一座孤塔兀自矗立在初冬的寒风中。宽阔的沿江大道尚未铺垫水泥,顺着泥泞的小径攀登而上,大约五六十米的样子,便到了塔基四周的平地。东南面尚有一溜围墙,那扇门还在,但那房子,那妹子,还有那条狗,都不在了。探首门外,斑驳红墙掩映处,两丛蓬勃的夹竹桃,向阳处开着花朵,却并不热烈。塔下濒临湘江这一面,比这两丛还要大而高的夹竹桃有好几株,花朵开得比较艳丽。
雁城衡阳在河流奔来的方向,石鼓书院就像一艘军舰,以乘风破浪之势开过来。我凝神思想好一会儿,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见到明清两位先哲的身影。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早春二月,旅行家徐霞客“复与完初再上停云,从其北逾桃花冲坳,其东岗夹成池,越池而上,即来雁塔矣”。“觅守塔僧,开扃而登塔,历五层,四眺诸峰,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则西矣之雨母山,又次则西北之大海岭,其余皆岗陇高下,无甚峥嵘;而东南二方,固豁然无际矣”(《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又见晚清咸丰三年(1853年)秋冬时节,从省垣长沙仓皇来到衡州的曾国藩,正以“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精神,督促彭玉麟等将领在石鼓山左面的草河中操练湘军水师。
来雁塔基座四周的石头都刻着花纹,门前横卧着一条白色的跪拜石。左侧那棵细瘦的苦楝树,仍是几年前的模样,似乎从来就没有长高长大过,也不打算长高长大。倒是二层外檐那株谷皮树,伸展的枝蔓十分夸张。一对长相粗蠢的老兄弟,争抢着告诉我,谷皮树特别贱,只要风一吹扬,果实飞到哪儿就在哪儿扎根,然后一个劲儿地疯长。他俩几乎附在我的左右耳边说,谷皮树的根和叶可以作中药,治疗跌打损伤和腰痛,外敷可治神经性皮炎和顽癣。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衡阳历代文学作品以湘潭王 运《承水》写得最好,不负“天下第一才子”之名。“承水”也就是现在的蒸水河,俗称草河。王 运文中说:“湘水至石鼓山而合承水,北东流经来雁塔下,明尚书曾朝节所造也。朝节以一甲第三人及第,归造此塔。又建双练亭,昔为胜地,今亭废塔存。”他还谈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清代同治八年(1869)夏天,有一个癫子夜间发狂,爬到来雁塔顶上,防汛士兵只好用云梯把他接下来。这是我看到“衡阳消防队”的最早记载。
曾朝节,祖籍临武,寄籍衡阳,其父曾锐官衡州府法曹掾,携朝节、朝符及叔子朝简读书廨中,为知府蔡汝楠所赏识。万历五年丁丑科(1577)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及第(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南京礼部尚书,殁后谥文恪。他对于衡阳有着极深的感情,不但奏建了石鼓书院前后七贤祠,而且奏建了来雁塔。塔前碑载“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乾隆《衡阳县志》说是“万历辛巳(1881)”,“经十三载而告成”。我一直搞不懂的是,就这么一个规模并不宏大的建筑,用得着那么长的时间吗?有里中父老相告,说是塔基建在三汊矶乌龟精背上,塔身重量不够,屡建屡倾。后来敦请曾朝节写了一篇塔铭,终于大功告成。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当时倡建来雁塔者,并非只有曾朝节一人,还有另外一位名士耒阳曾凤仪。他是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进士,终官礼部郎中,后与曾朝节同祀衡州乡贤祠。
同治《衡阳县志》附有《衡阳民祠寺观所在》,其中一条:“来雁林在城北塔下,明神宗万历年建。”这么说,当初建塔时也曾配套建了一个小庙?是不是就是原来的门票房呢?
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具有佛教或风水的隐喻意义。事实上,当初建造来雁塔,主要就是因为古代风水景观所需——必须在城市前方河流的去水之地,建立一个标志性水口,用于“关锁”和“镇守”人才与财富,不让他们无端流失,影响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期盼。《续修来雁塔碑记》又载:“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这是说它的导航瞭望作用,类似于今日的航标灯塔。
网上有许多人关注中国风水六大名城,缘起2006年1月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期“中国风水专辑”首开风气,据说卖得相当火。其中《三道水口锁大江》一文作者刘沛林,即国际著名人居环境学者、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在刘沛林看来,衡阳之所以成为山水吉地,关键在于有三道水口。第一道水口位于城市北部蒸水汇入湘江的石鼓山地带,中国古代第一所私人书院卓立于上;第二道水口来雁塔,位于衡阳城市北部蒸水汇入湘江河流西岸的合江套三汊矶上,与石鼓山遥相对峙;第三道水口在来雁塔下游斜对面的北向,即耒水汇入湘江河流交汇处的北岸珠晖塔。
郁达夫曾言:“江山也要文人捧。”自古及今,多少名流雅士游览风景名胜,留下不朽的诗文,人与景相互映衬,大地同春,山河同辉。来雁塔寓“雁有来回”之意,400多年过去了,吟咏登临者不少,诗词文赋也很多,我记忆最佳者有两首加一句,一首是旷慧《登来雁塔》:“登临绝壁俯长空,芒履诗瓢兴未穷。西极关河浮剑外,北原天汉插崆峒。秋声雁带芦花白,日落霞吹枫叶红。独有钟声来石鼓,一灯湘水月明中。”另一首是江青枫《咏来雁塔》:“悬崖塔影势玲珑,万顷洪流砥柱中。会看凌云题雁字,一支文笔插天空。”一句在黄嘉乐《春日游拜亭山登珠晖塔》诗中:“新晴天气雨初收,春伴相邀拜亭游。高塔何曾当耒口,行人相过说山头。承阳城郭丹青画,湘水樯帆上下舟。胜境分明成对峙,笑看来雁隔江流。”旷慧生平不详,大约是清代中期衡山人。江青枫生活在嘉庆年间(1796—1820),本是湖北汉阳人,嫁与衡阳罗某,夫妻俩在桑园街开了一家米店。她腹有诗书,意气自华,时常流连于石鼓江山、湘水之滨,许多诗作入选《沅湘耆旧集》《湖南女士诗钞》。黄嘉乐家在城郊角山坪,光绪廪贡生,终生执教,喜好吟咏,为晚近衡阳知名诗人。
来雁塔一楼入口已用红砖堵塞,原有门联“登七级浮屠;观十方世界”不见了,门额“来雁塔”三个字却清晰可辨,这是湘军名宦、曾官兵部尚书的邑人彭玉麟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书丹。塔基为垒石构成,塔身用青砖砌就,通高28米(人多误为36米),底边长7.3米,八方七级,重檐飞翘,葫芦宝刹。塔身中空,我曾在第一层见过供奉的一尊汉白玉雕佛像,莲花座上镌有“万历年间”字样。内有螺旋石阶绕上塔顶,各层天花结构迥异,集多种造法于一体。它历经各代修葺,最近一次在1980年代末,迄今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来雁塔,走出很远了,我停车回眸眺望,只见青灰色的塔身微微倾斜,却不失凛然刺破苍天的气概,呈现一种男性阳刚之美。相信下次再来游玩时,汩汩奔流的湘江左岸,将会出现一条南国风情街区,古老与时尚同时绽放在衡州大地。
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