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面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21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昭林:“书痴”的收藏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编者按:书香之家,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生活,不仅是城市生活中的一方墨香天地,更是家风、家学、家教的时尚延续。衡阳是湖湘文化的源头,自古就有崇文尚读的优良传统。石鼓读书、船山注史,纷纷向世人昭示着衡阳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近年来,“全民读书月”活动的开展,在我市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前不久揭晓的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中,我市又有林新华、文昭林和廖先悟3户家庭入选。记者近日走访了其中的两户家庭,看到每一个书香之家都是一个好家风的榜样,这个榜样就在身边,让更多的家庭“见贤思齐”,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

  走进文昭林老人这个全国“书香之家”的家里,记者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看到文昭林老人坐在一张大桌子的一角,认真地整理着藏书笔记,她的先生罗刚吾,则在桌子的另一端挥毫泼墨。

  对老课本“一见钟情” 

  文昭林老人做了一辈子的中学老师,她告诉记者,与教科书收藏结缘,可能与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昭林每天上班都要经过古汉大道的旧书市场,偶尔逛逛时会买上几本。有一次,她发现一个书摊上有些老课本,出于职业习惯,当时文昭林对这些教科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即就买走了书摊上的老课本。

  从那之后,文昭林就“一发不可收拾”,30多年来从未间断收藏老课本。从康熙五十五年第一版的《康熙字典》到近现代的教科书,她都收入囊中。退休后,文昭林则将大部分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花在了藏书上,她还常常到长沙、广州和北京等地“淘书”。至今,文昭林的藏书已达1.5万余册。 

  每本藏书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我的每本藏书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回忆起自己30多年的藏书经历,文昭林露出了“俏皮”的笑容。 

  康熙五十五年的第一版《康熙字典》,是文昭林极为珍爱的一套书。在得到这套书之前,她已经收藏了各种版本,唯独就差这个版,寻觅许久都未果。 

  2006年,文昭林发现书市上来了一位卖古董的大爷,经常在早上五六点就来了,晚上六七点才回家。有天中午,她见老大爷在太阳下守着摊子,就上去与他搭话,老大爷告诉她,自己家离书市有几十公里,在农村收些古董来卖,通常要坐最早一班车来,再坐最后一班车回去。

  文昭林觉得老大爷十分不容易,于是就买了些饼干和水给他。慢慢地她与卖古董的老大爷开始熟悉起来,每次来逛书市,她都给老大爷送些点心。2006年12月的一天,老大爷在书市远远地就冲她猛招手并喊道:“文老师,快过来看,我帮您收到了一套古书!” 

  文昭林走近一看,正是那套她梦寐以求的《康熙字典》!           

  梳理历代教育演变脉络

  “我曾看到鲁迅先生在《我们是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作为教师的自己当时就在思考,如果我能了解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演变脉络梳理清楚,应该能对我们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文昭林如是说。

  早在10多年前,文昭林就逐步付诸行动。她将收藏的教科书分门别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成册。

  今年73岁的文昭林说:“传统蒙学教材,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浓缩在一本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可谓经典教材。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的成功编排经验,编写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蒙学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典范、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用易读易记的方式传输给少年儿童,为奠定孩子们人生价值观的基础作出一点贡献,我就心满意足了。”

  文昭林与老伴罗刚吾正在各自忙碌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文昭林:“书痴”的收藏故事
大家来帮帮这个苦难的家
廖先悟: 书香之家的艺术人生
衡阳晚报版面十A10文昭林:“书痴”的收藏故事 2016-05-21 2 2016年05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