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朱嘉林) 近日,80岁的陈大爷突发心梗,生命危在旦夕,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护团队立即为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在心脏中植入支架,让老人的生命开启“再计时”。
据悉,患者于3月2日上午突发不明原因的胸痛不适症状,伴有少许出汗、恶心、全身乏力,甚至晕倒在地30分钟。清醒后,当天下午老人急忙自行乘车前往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急诊科接诊后立即启动胸痛救治绿色通道,完善了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下壁右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予以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药物。然而,如果不及时开通闭塞血管,随时可能因为心力衰竭引起心源性猝死。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冠脉造影找到犯罪血管,再通过介入手术治疗,打通堵塞的血管。
“当时病情紧急,患者称得上是‘三无患者’,身上只带了几百块钱,子女及其他家人都不在衡阳,无人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晏萍坦言。
没有家属签字,出现手术风险谁担责?这道难题摆在了生死抉择面前。为了让老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晏萍主动与老人在深圳的儿子联系,将老人的情况告知,在征得家属同意授权后,为老人签下了手术同意书并报告医务科备案,为老人开通“先救治后付费”的“绿色通道”。
同时,该科副主任医师于刚、王玮接到抢救电话后第一时间到达导管室,为老人行冠脉造影,冠脉造影提示为回旋支近段30%狭窄;前降支中段弥漫性病变,最狭窄处为60%;右冠近段75%狭窄。最致命的是中断弥漫性病变,最狭窄处为99%,考虑犯罪血管为右冠。于是,医护团队予以球囊扩张后在右冠狭窄处植入3枚支架,手术非常顺利,患者进入介入室后,仅23分钟,就将堵塞的血管恢复畅通,安全返回ICU病房。
考虑老人家属不在身边,术后,胸痛中心医护团队不仅有专门的护士密切观察老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晏萍还主动担负起老人的饮食起居,并及时将老人的情况反馈给老人的儿子。在医护人员精心的照料下,老人术后病情好转明显。第二天早上,其家属就从外地赶到医院,第一时间向胸痛中心医护团队表达了感谢:“医德高尚,救死扶伤,是你们及时的救治、果断的处理,挽救了我父亲的生命!”重获健康的陈大爷对治疗过程和结果非常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技术称赞不已。
对此,于刚提醒,如果突然有心慌不适、不规律的胸痛、胸闷等症状,切不可大意,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千万别像陈大爷一样自行乘车来院就诊,避免在路上发生意外或延误治疗时间。同时,他也提醒广大冠心病患者要谨遵医嘱进行规范的治疗,很多急性心梗患者拒绝心脏支架,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而引起心衰,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此次对陈大爷的抢救中,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护团队勇担社会责任,在抢救该类急危重症患者时,专门设立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的方式,全力挽救生命,保障医疗畅通,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用行动彰显了“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