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胜一
今冬的天气异常,时冷时热,若添减衣裳不及时,人是容易感冒的。我家的土办法就是用长乐荷折皮多做“渣江假羊肉”这道菜吃,因其咸、麻、辣的特性,有驱寒祛湿的功效,可以预防感冒。依笔者体验,小病小痛吃米饭乏味,不妨吃些红薯粗粮及红薯淀粉制作的食品,倒会适合胃口。
红薯是个宝,连嫩叶都能当菜,其藤还是鸡、鸭、鱼和猪、牛、羊的上好饲料。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红薯帮助过不少人度过饥荒呢。我们的上辈常讲:“那时的红薯,是我们农村人家的主粮,一日三餐都吃红薯,吃米饭就如打牙祭一般难得。”在那时,有红薯吃都是好的,有时红薯也不够吃,饿肚子是常事。不少人家一日只吃早、中餐而省掉了晚餐,躺在床上饥肠辘辘,那真是嫌夜长呢。
我记得小时候餐餐吃红薯,尽管吃腻了口,而一旦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则像饿老鬼一样,拿上一个生红薯,搓把搓把泥土,就和着皮生啃,也蛮有味道。以红薯为主粮,各家各户只将少量红薯磨成淀粉制成粉条、荷折皮等当菜肴招待客人,而剩余的红薯渣子,很少有人家用来喂猪,一般都要捏成皮球大小的薯渣坨坨,经晾晒干透,留到来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做成薯渣粑粑当饭吃。不堪回首的艰苦岁月,人们生活不易,红薯像是成了救苦救难的大菩萨。
后来,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红薯依旧是我们山村农民粗粮种植的主打品种。但种植的动机变了,农村的人们不再把红薯当主粮食用,而是将红薯加工成各色各样的美食,增加其附加值,当作了经济收入的一种辅助来源。
我们衡阳,尤其是长乐,一直传承着种植红薯的这一传统。据《中国实业志》记载,衡阳县长乐(现关市、井头两镇)于清乾隆年间就种植红薯,加工制作粉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为长乐土质含沙量高而松散,加上山丘连绵,雨水适中,特别适合红薯种植,不仅产量高,而且淀粉含量高,加工成粉条等产品,其口感上佳,备受青睐。
我们衡阳流行的一道名菜“土头碗”,又称“玉麟香腰”,其中就有油炸坨坨,它是用生红薯条加湿面粉捏合而成,经油炸后黄灿灿的,还被人称之为“素螃蟹”,香甜可口。玉麟香腰其实大有来历呢,传说道光年间,彭玉麟母亲王氏为给在石鼓书院求学的儿子玉麟不时打打牙祭,常向左邻右舍借粮做好吃的,而各户邻居并不富裕,也就只好东家几个红薯,西家几个红枣,还有荸荠、蔬菜等,王氏再自加鸡蛋、肉片、鱼片等,和在一起来个“一碗蒸”。不料玉麟很是喜欢这道菜,以至于他后来在朝廷做官,还用这道菜招待同僚,故传来传去被人们称为“玉麟香腰”。至今,衡阳当地无论办什么酒席,都是少不了这道菜的。
还有,衡阳名菜“渣江假羊肉”,其中就有用红薯淀粉制作的荷折皮。这道菜的具体制作是,以猪头肉、荷折皮为主食材,先用中药桂皮和土花椒等熬成汤汁,再配以红辣椒粉及葱花蒜泥等调料,与猪头肉、荷折皮一锅炖了,结果就有了羊肉味。传说宋徽宗皇帝被金兵掳去,其妃子李娘娘逃难来到衡阳县界牌的两冬寺躲避。李娘娘忧心皇帝做了俘虏而精神崩溃,加上身受风寒,全身不适,好几天吃不下饭。当地官员得知,便请名厨做了“渣江假羊肉”献上。李娘娘一尝,觉得很合胃口,就多吃了一些,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因此,渣江假羊肉这道菜名声大噪,还越做越好,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红薯入菜还有很多,特别是淀粉加工类,有雾汤,淀粉煎蛋,蚂蚁上树(肉沬粉条丝),荷折皮煮鱼等。
红薯能做零食,如红薯干、红薯片、油炸薯片、神仙薯等。神仙薯是衡阳当地最具名气的零食之一,选择两个手指头般大小的红薯,洗净自然风干(至少半个月),然后蒸熟,再手工去皮,将小红薯稍微压扁,摊在铁丝烤网上,用暗火(烧过的热柴火灰)慢慢烘烤,直至烤成透明状且有弹性能收藏为止,与现今商店里出售的薯干相比较,不但外表美观,而且更有嚼劲更加可口。
衡阳人习惯种植红薯,现今的长乐还有红薯产业协会,专业种植户流转土地,耕种方法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零星散户种植,多数半机械化、半人工劳作,做到人有事做,又能有经济收入。
我家大姐嫁在长乐,我们家自然就有优势吃到正宗的长乐红薯产品。餐桌上,我曾指着一碗粉条问两岁多点的小外孙:“好吃不?”小外孙乖巧地连连点头,一脸认真地回答:“好吃,好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