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书生
近日,广州的梁女士手机丢失后,进入华为“查找设备”App,跨城60公里,依手机定位确定小区楼栋,再通过手机所连接的Wi-Fi账号逐层逐户排查,最终锁定住户,在警方的协助下顺利拿回手机。梁女士历经波折找回手机的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在多个平台登上热搜,引发数百万人围观。
但是拿回手机的梁女士发现,因为自己的手机没有设置密码,其手机内的私人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已经被全部删除,社交账号内的视频也都被清空。梁女士是个徒步爱好者,社交账号内保存的都是她徒步旅行的生活记录都已被删除。另外,其身份证、卡片以及与手机一起遗失的手机壳也都已不见,无法找回。
这也就是说,梁女士费九牛二虎之力找回的手机,与裸机无异。对于这一点,家住佛山的拾得人难辞其咎。
从道德层面来看,捡到手机无偿归还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法律角度来看,归还捡到的手机是一种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本案中的拾得人,至少存在三点过错:一是捡拾他人手机后没有及时联系失主;二是捡拾他人手机后也没有及时送交公安部门;三是拾得人擅自清空了梁女士手机里的资料及社交账号等。
因此,笔者以为梁女士找回手机后,对拾得人的追责不能“烂尾”,因为不追究拾得人的法律责任,等于对其违法行为的一种纵容。梁女士不妨拿出不远60公里追回手机的魄力,通过法律途径要求拾得人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