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连,旅游市场火爆,热门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与此同时,以“远离人群”“不逛著名景区、不逛网红城市”为特点的“反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假日选择。
扎堆热门旅游景点,在国庆黄金周等旅游旺季,这些热门旅游景区往往启动“人从众模式”,带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可能并不好。而一些冷门景点不仅没有人山人海,而且异质性、差异化明显,消费也不高,还拥有“原汁原味”的风景和乡土人情,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惊喜”。反向旅游”流行,折射了公众日益高涨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所以,“反向旅游”背后是旅游消费“正向趋势”,“反向旅游”就具有正向意义。
“反向旅游”的兴起,带火了一些冷门城市、冷门景点。但消费者对“反向旅游”也不应盲目跟风,要防范踩雷。如要看到,一些冷门景点之所以人气不旺,很可能本身就是游客用脚投票的结果,这些地方可能存在接待条件简陋、交通不便、观赏性差、服务意识较差等问题。所以,游客如要选择“反向旅游”,最好还是要做好攻略,不能“走到哪算哪”。换言之,可以“反向旅游”,但不能“盲目旅游”。
笔者认为,“反向旅游”流行,应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不仅是冷门城市、小众景点,一些热门旅游景区,甚至旅游业从业人员都要能从中看到旅游消费升级的信号。比如要更为重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迎合与适应升级了的旅游市场。旅游业与时俱进,积极求变,才能留住游客,才能更好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