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想早点发现儿子的天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他。”日前,王先生拿到了花费1980元为4岁儿子做的天赋检测报告。翻开这份长达14页的报告,里面有大量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能、交际潜能、运动潜能等。
唾液能测一个人的基因,这倒是真的。不过,借此检测一个孩子具有哪方面的天赋,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更何况,我国的基因检测机构参差不齐,所得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也难以保障。
商家移花接木,借助科学检测的外衣,故意混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给大众一个错觉,似乎只要检出了相关基因,就等于检测出了孩子有哪些天赋。但很显然,他们的小算盘是借家长迷信天赋的心理,从中牟利。
检测报告制作得很精美,似乎很有说服力。可我们是否想到,检测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检测设备是否合格?那张写满数据和术语的报告单,能看得懂吗?服务商是否真正地检测基因,就操作了一张毫无意义的报告单?等等。这些问题,恐怕都是未知数。
退一步说,就算是他们真的为顾客进行了基因检测,就算检测曝光还靠点谱,但检测费用就一定货真价实吗?一位了解内情的相关部门人士说,一项意在筛查疾病的基因检测收费其实并不高,也就是一千元左右。可是,被那些黑心的商家而镀上了“检测天赋基因”的金光,就被漫天要价,动辄数千乃至上万元。某些家长仍甘心情愿地奉上,岂不是成了任人宰割的冤大头?
在笔者看来,“天赋检测”成就的不是天才,而是望子成龙的“韭菜”。所以,那些被忽悠得晕头转向的家长们,还是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