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倾之(山东滕州)
有网友晒出了几组对比照片,都市中光鲜亮丽、气质满满的美女帅哥、白领小鲜肉,回到农村老家过春节,好像瞬间便被打回了原形,棉衣松垮、神情木然。乍看,还以为是忆苦思甜的老照片,反差之大耐人寻味。与此同时,还要配上“主要看气质”的文案。
当今中国早已脱离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物质匮乏阶段。上面提到的充满喜感的对比照片,不排除在外漂泊的人儿忙碌了一年,千里奔波回到老家,做回当年的翠花、狗剩与二蛋,拍照发朋友圈卖萌自嘲,当作年上节下的开胃小菜。
事实上,气质是一个被用滥而又不易捉摸的概念,甚至有些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味了。苏东坡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气质是内涵与修养的外在体现,与个人的学识阅历、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同时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令人赏心悦目的气质,穿衣打扮、言谈举止作为外在的印象加分项也必不可少。
“坦腹东床”的故事,似乎是不事修饰的例证。谢氏与王氏是魏晋时期的两大名门望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太尉郗鉴派使者到王氏子弟中挑选女婿。使者回去报告称,王家的儿郎们都不错,个个矜持文雅,只有一个人在东面的床上仰卧还露着肚皮的,好像无动于衷。郗鉴却选中了这个人,把自己的大女儿郗璇嫁给了他。坦腹者即后来冠绝古今的书圣王羲之。故事颇富戏剧性,不做作、不矫饰、不媚俗,本色出镜,坦露出性情之真,举手投足全是不羁的才情。正是这种坦然率真、飘逸洒脱的气质,成就了王羲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气韵。
时移俗易,“解衣盘礴”的魏晋风流,如今只合趣谈,不合时宜。审美标准的多元及生活的快节奏,令当今的人们尤其是职场中人,不可能“画眉深浅入时无”紧跟时尚潮流,而讲究穿着品位也未必锦衣华服。美到极致,便是和谐。就像颜值高的艺人可以包装成魅力偶像,而丑角同样可以打造成为实力派明星大行其道一样。正是其貌不扬的外表与扬长避短的技艺得到恰到好处的调和,同样可以为气质加分。反之,纵然满身名牌奢侈品,颐指气使、傲慢无礼,只会令人反感。
曹操自认为相貌对不起观众,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帅哥崔季珪代替接见匈奴使者,他自己握刀站在旁边做侍从。接见结束以后,曹操派间谍去打探。使者评价魏王气质高雅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侍从,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主要看气质。无怪乎褒贬一个人时,俗谚有云: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