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晓 彭 澎(衡阳祁东)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含玄机与禅意。就说“玩”字吧,是“王”与“元”的组合,似在告诉我们,能“玩”者,需具一定的条件:“王”者般身份,再加多“元”财富。
这或许是造字者的本意。但是,窃以为,“王”不仅仅象征身份,更是境界的体现。就说很是时尚的“玩物”吧,当然有钱才玩得痛快,但结果到底是人“玩”物,还是物“玩”人,却不得而知。有一成语叫“玩物丧志”,当是一种很悲催的历史总结。
纵观时下社会,被“玩”的表象所蒙蔽者,不乏其人。不少人认为自己“王”“元”俱备,就可以玩弄一切,为所欲为。可悲的是,往往陷入某种无法自拔的泥潭:玩麻将,身心沉迷,家产输光;玩游戏,昏天黑地,事业荒废;玩人生,酒醉金迷,毒瘾缠身……这一类玩家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那些腐败分子。他们玩弄权术,欺骗人民,终将自己“玩”上一条不归路。
事实证明,玩物丧志,决非夸大其词。古今中外真正“玩”出境界者,却也是大有人在。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还是一位资深玩家。他用大半生时间去“玩”戏曲、歌舞、服饰、建筑、园林、花鸟、饮食、器玩、修容、颐养等五行八作,而且所“玩”无不精通。最后,又下了很大功夫,写了一部集“玩”之大成的奇书《闲情偶寄》,列为中华经典名著。
王羲之终生“玩”笔,留下了“洗笔墨池”千古名胜,更是挥就《兰亭序》,成为一代书圣;李白“玩”酒,玩出了“醉卧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痴迷,最终“斗酒诗百篇”,赢得诗仙美名;还有徐霞客,穷其一生“玩”山水,一本《徐霞客游记》名垂青史。
古代有成就“玩”家多多,现代亦不乏其人。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自诩为“大玩家”。细究其“玩”,真的玩出了一番境界:80多岁开始学习“玩”电脑,终成“键盘侠”。为了“玩”,他还成了“俄罗斯方块”游戏的痴迷者,并美其名曰:“这是锻炼老年人敏捷的思维。”在此后近十年时间里,于光远写出了《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休闲、游戏、麻将》等一批“闲书”,给世人留下一段“玩物”之佳话。
著名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人称“京城第一玩家”。他穷其一生“玩”文物,即使“雕虫小技”,也都“玩”成了这一领域专家。2000年,王世襄出版一本集“玩物”之大成的奇书《锦灰堆》。该书所记凡十二大类,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诸多方面“玩物”之精华。启功先生说,王世襄将“玩物”当“研物”。他自己也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众多名家之所以能成就一番“玩物”的事业,在于他们因“玩”识“趣”,因“趣”致“知”,因“知”蕴“志”,四者一气呵成,终达“格物致知”之境。如此,既有益于自我身心健康,又为他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营养,真乃善莫大焉。
“玩物”是学问,而且是大学问。纵观世界的科技发展史,又有哪一项发明,不是“玩物”所得呢?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上学仅三个月便被老师作为“低能儿”撵出学校。但他极赋“玩物”天性,虽过着流浪儿般生活,却总是“玩物”不止。爱迪生一生共有两千多项发明,其中白炽灯、留声机、唱片、有声电影、电力系统、同步发电机、共电式电话机等一千多项专利,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爱迪生因“玩物”,终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发明家”。
作家木心先生说:志大者玩物养志。当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