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最近,你有没有发现正在读小学的孩子总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的晃动。也许,你会以为这是一种新型舞蹈,或者是一种体育运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社交语言,他们称之为“电摇”。这个并不雅观还不礼貌的手势举动,在孩子们中特别火,成为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
有些人认为,公众对“电摇”不必惊慌:首先,它只不过是孩子们受网络影响,产生的稚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无伤大雅。其次,带着网络痕迹的“电摇”,即便能成为盛行的社交语言,但它终究是一种流行文化,过不来多久就自动销声匿迹。再者,每一代人的童年,都会经历“非主流文化”,虽然能留下成长烙印,但不至于毁掉一代人。
以上分析好像很有道理,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可。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是非辨别能力又差,经常使用“电摇”这样不文明的网络梗,必定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社会交流、价值观形成。更关键的是,“电摇”不止是一种不雅的动作,还往往伴随着侮辱性的语言。不雅动作与低俗语言的结合,或将让“电摇”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新载体。
“电摇”乍看无伤大雅,但我们如果不正确引导,不合理制约,而是任由其发展、泛滥,那么,它的负效应可能无法想象和控制。更何况,目前“电摇”正以病毒式传播速度,快速渗透到小学生群体中,也正以病毒的成分,潜移默化地污染孩子的心灵。“电摇”成为现象级行为,无疑是到了考验我们的时候了,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可不察,不可不防,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