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杭州灵隐寺旁小溪中大量放生乌龟死亡一事引发网友热议。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一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杭州灵隐寺旁的小溪中沿着河道搜寻。工作人员一手提着装满已死亡乌龟的水桶,一手拿着钳子还在不停地钳起死亡的乌龟。
点评:深究现实,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私自放生之人,他们的“功利之心”其实远大于“功德之心”。他们放生所求的是自己个人的利益,牺牲掉的却是周围群众的安全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他们在无知之中以满足自我欲望为中心行事,用不负责任的态度以牺牲公共利益为前提,来达到为自己“积德”的目的。这是究竟是“积德”还是“缺责”,相信大家内心自有定夺。可以说,放生之人不管不顾地一放了之,打着“积德行善”的由头,干的却是“损人利己”的事情。如此一来,私自放生之人是舒心了,周围民众和其他生物可有的愁了。
2.近日,一封来自瑞典的感谢信抵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邮箱,感谢他和学生木清(化名)发现并指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处笔误。
点评: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其不只是储存与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由学习知识转变为理解知识、拓展新知的地方。任何权威都存在一定的知识局限、时代局限,学生进入大学后,要通过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批判性看待既有的知识,寻找和确立合乎逻辑的知识,才能够实现创新,推动事业和社会发展。上述笔误发现并不是一次偶然,体现出清华大学持之以恒发扬严格要求、严谨治学、鼓励创新的校风。大学生发现“诺奖笔误”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学校教育应对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发现给予肯定与呵护,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真知的勇气。
3.近日,网购平台出现一系列“情绪倾诉发泄”的商品,价格在3至5元不等,其中一家花3元就能畅聊30分钟至1小时左右。不少网友下单购买,向网络上的陌生人倾诉情绪。
点评:网友对此类“生意”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花钱让自己发泄一下情绪,让工作、生活的压力得以释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人认为这种“光听人说话”就能赚钱的方式没有价值和技术含量,而且不能做到真正的解决问题。而笔者认为,“3元树洞”是生意更是真情,是一些愿意倾听的善者,在快节奏时代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宣泄平台。这种“情绪生意”的初衷无须质疑,相比之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线下也能让人们的表达欲和交流欲不被过分压抑,如何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得到陪伴和温暖。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