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会玲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见“林风眠”这三个字,心里就会莫名涌上一些沉重的词,比如忧郁、孤独、沉默,甚至凄风苦雨……他怎么会叫这么一个名字?
雪小禅在《风中的鸟巢》一文里写那些小鸟,“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这么一解释,又觉得这名字极好。树林,春风,清梦……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首诗。
他原来的名字叫林凤鸣,后来在法国留学时,他改成了林风眠。风眠,睡在风里,春风里。多么诗意浪漫的名字!可是啊,这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期待而已。他这一辈子,几乎都睡在寒风里。
如果不改名字,他的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这似乎有点宿命的味道,一个人的名字和命运到底暗含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鸟巢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小鸟,在冬天的风雪里睡着了。
去百度搜林先生的简介,哗啦带出来一堆故事,件件触目惊心,事事不堪回首。
林风眠,广东梅州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自幼喜爱美术。五六岁时,目睹母亲被族人打骂侮辱,小小的他举着一把刀哭着冲出去救母亲,却被人一把抱走。母亲很快被赶出家门,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一寺院当佣人,不久故去。林二十五岁时,挚爱的结发妻子罗拉因产后染疾,母子双双死在巴黎的医院。六十多岁时,被迫将自己两千多幅画作一张张撕碎销毁。随后被捕入狱,受尽侮辱折磨,双手被拷在身后,饭送来了,看押的人故意不给他解开手铐,他就直接用嘴在盆里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七十三岁,他平反出狱。后移居香港,离群索居,终日与画为伴,曾经被自己亲手毁掉的画卷,他要凭借记忆一幅幅再画回来。
林先生活了九十二岁,直到临终时才丢下画笔。黄永玉说,这是仁者的善报应。
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先生开画展。画家李可染、李苦禅跑前跑后地忙碌,他们开心地说,我们是林风眠老师真正的学生。在他故去后,黄永玉说,我不是林先生的学生,却是终身默默神会的追随者。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这样写到林风眠的去世:
“92岁那年的8月12日上午10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
‘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
‘画家!’林风眠回答。”
一个身上遍布鞭痕的人,他怎么可能夜夜都睡在“春风”里?
1991年,林风眠走了。“艺坛上留下巨人的影子”(黄永玉言)。
他终于像一只小鸟,在风里,在香江边上,睡着了。